關於國學大師的讀書指南

  梁啟超先生讀書有何方便法門,能如此觸類旁通,要文典籍信手拈來?在這本書中,他談了許多切身的讀書經驗。這些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的第一法門,便是做筆記

  “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做筆記的好處非常明顯:在你讀書時,花費很大心思看完一部有深度的書,結果沒幾天就忘記了書中的內容,作者的核心觀點、論述的精彩邏輯都一概不知。

  第二個方法,是讀書有經緯

  讀書若是泛泛的讀,則沒什麼價值,也很難完全讀懂,甚至還有些乏味。要學會讀書,就要主動去讀,自己找個問題,帶著問題去讀,去尋找書中的脈絡。

  正如梁啟超所說,“二曰就事分類而摘讀志。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則讀《平準書》、《食貨志》;欲研究音樂,則讀《樂書》、《樂志》;欲研究兵制,則讀《兵志》;欲研究學術史,則讀《藝文志》、《經籍志》……”

  抱著一本書從頭到腳一點一滴讀下來,和帶著問題來回翻閱去讀書,這體驗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有興趣的朋友朋友不妨一試。

  第三個方法,讀書要所述作

  不能只讀書,也不能只記筆記,也要有所著述,有所創作,不然就成了兩腳書櫥了。

  “先輩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公佈出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是不錯的,但青年學生“斐然當述作之譽”,也是實際上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

  譬如同是讀《文獻通考》的《錢幣考》,各史《食貨志》中錢幣項下各文,泛泛讀去,沒有什麼所得,倘若你一面讀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國貨幣沿革考,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問題,你所讀的自然加幾倍受用。”

  就像會背誦和會簡述是不同的一樣,看書和寫書在對知識的掌握上也是天壤之別,要有所著作,就會逼著你來回翻書,仔細求證,這不是會讓你的印象更加深刻,讀書更有成效嗎?

  第四個方法,治學嚴謹,有所揚棄

  書中對諸典籍出處、可信度一一點評,如指出《史記》後人篡改之處:“右不過舉數條為例,書中所記昭、宣、元、成間事,蓋更僕難數。無論如何曲解,斷不能謂太史公及見建始、鴻嘉時事”。

  而對於《詩經》的註釋《詩序》,直接單起“《詩序》之偽妄”一節,直言其乃附會妄作。

  對於書中提到的每本典籍,先生都指出了哪些章節可靠,哪些章節是後人的篡改,為讀者領會作者真意,不走彎路,善莫大焉。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你現在想學國學,遇到這本書,那實在是太幸運,太幸福了。

  因為這本書給國學學習道路指出了正確方向,可以說是“學習國學的捷徑”,有了它的指導,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它是最好的“國學入門書”之一。

  我們知道,國學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結晶,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對人,特別是中國人,在思想上、事業上、生活上都很有意義的。

  《讀書指南》介紹了國學主要書籍的基本資訊和閱讀方法,特別指出哪些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哪些書值得我們瀏覽,哪些書值得我們參考,通過這些極好的閱讀建議,幫助我們制定自己的“國學學習計劃”。從而讓我們具有基本的國學素養。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真有一種“此書讀盡,天下無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