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詩四首預習教案

  詩四首是初二上冊語文裡面學習到的內容,畢竟有四首詩,內容有點多,所以建議同學們還是坐好提前預習,把不懂得地方記錄下來,等課上解決。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課時

  學習《歸園田居》***其三***和《遊山西村》

  教學過程:

  一.基礎激趣,引導基礎自學。

  ***一***默讀:讀準加點字音並解釋詞語:

  晨興理荒穢*** huì*** 但***只要***使願無違。

  晨興:早上起來。 荒穢:叢生的雜草。 帶月:頂著月亮。

  荷鋤:扛著鋤頭。 道狹:道窄。 草木長: 草木叢生。

  願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願。

  柳暗花明:

  閒乘月:

  翻譯《歸園田居》: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豆田裡長滿了草。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晚歸。歸途中,道狹而草木叢生,以至露水沾溼了我的衣裳。沾溼衣裳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這首詩表現了田園勞作之樂,從中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

  用自己的語言翻譯《遊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於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二***誦讀: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奏情感。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歸園田居》朗讀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遊 山 西 村》朗讀節奏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三***背讀:朗誦和快讀結合,直至背誦。

  第二課時

  二.重點激趣,引導主題討論。

  討論《歸園田居》

  ***一***匯入激趣:

  ***二***找出詩歌意象,發現詩趣品味突破點。確立討論話題:

  “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1.學生自由討論:

  ***1***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作者的“願”就在這裡。

  ***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作者的“願望”就是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2.教師點撥: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3.資料補充:

  陶淵明,東晉詩人。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國文學史上偉大詩人之一,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所以樑鍾嶸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時間都很短。因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他曾親自參加農業勞動。29歲出仕,41歲時任彭澤令,僅入十餘日,君裡派督郵到縣裡,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兒。”就棄官回鄉了,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躬耕務農,避世村居,雖生活窘困,但仍與詩酒為伴。在歸隱後,陶淵明寫了許多詩作,這些詩作都反映了他歸耕後從事農耕過程中獲得的歡欣快樂,

  組詩《歸園田居》是陶淵明在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中所寫的作品,較能代表並反映他當時的狀態。

  陶淵明由於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隱田園,寄情山水。他否定汙濁的現實,熱愛純樸的田園,因而寫了大量的田園詩,後世稱他為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歸園田居》、《飲酒》最為出名。

  討論《遊山西村》:

  ***一***匯入激趣: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迴歸故里,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

  ***二***找出詩歌意象,發現詩趣品味突破點。確立討論話題:

  詩人為什麼結尾寫道“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什麼使詩人如留戀?

  1.學生自由討論。

  2.教師點撥:

  詩人筆下的山西村透出濃濃的詩意,詩人陶醉在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現在農家待客的熱情和樸實中。風物美表現在村落的景緻描寫中。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婉蜒的山徑也愈依稀難認,正在迷恫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那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簡直無法用盲語來描述.詩人正在觀賞美景,咚咚臘鼓之聲,蕭笙悠悠之韻,從村莊裡傳送出來,哦,原來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村民循俗準備,以傳統的衣著、禮敷忙於迎接這個歡樂的節日,多麼古樸可愛的民風啊!難怪詩人如此留戀。

  3.資料補充: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著名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蠍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人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遊山西村》,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任隆興府通判時,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迴歸故里,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

  第三課時

  三.競爭激發,引導發現。

  1.用課文原文填寫。

  ①《歸田園居》中描寫詩人歸田勞動情景的詩句是:

  。

  ②《遊山西村》中描寫農家友情的詩句是:

  。

  ③《遊山西村》中寫出了詩人欣喜之情,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嚮往的詩句是: 。

  2.《歸園田居》是東晉時的文學家 所寫,一共 首,《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願無違”裡“願”的涵義是:

  。

  3.《遊山西村》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所寫,他的字是 ,自號 。《遊山西村》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詩句是:“ , 。”

  四.聯想激發,引導無限拓展。

  1.山西村》中,哪兩句詩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提示】***分組討論交流***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疊、流水縈繞的迷路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旬“又”把移步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描繪得宛然在目。當我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單欣賞了這難以盲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更領悟到它蘊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夢在,希望就在.

  2.歸園田居》***其三***和《遊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麼不同之處?

  【提示】《歸田園居》***其三***流露出了歸隱田園後的遁世思想。

  《遊山西村》主要側重於對農家純樸風俗的留戀。

  3.還學習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孟浩然《過故人莊》、辛棄疾《西江月》……

  第二課時

  學習《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一.基礎激趣,引導基礎自學。

  1解釋下面的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使:

  徵蓬:

  胡天:

  侯騎:

  楚國:

  海樓: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3.圍繞“出使人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麼?結果如何?”說說《使至塞上》的基本內容: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