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小巷深處預習教案

  課文小巷深處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的學習文章,那麼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什麼?同學們又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部分

  一、匯入

  同學們,幾年前香港曾經舉行過一次“我最喜愛的一首唐詩”評選活動,大家知道是哪一首榮登榜首嗎?

  想一想,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鍾愛這首詩呢?

  我們自從降臨到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這濃濃的母愛。可是你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嗎?一個出生一個月的嬰兒,被遺棄於荒野,一個雙目失明的母親把她抱回家,並傾注了她所有的愛。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林莉的《小巷深處》,來聆聽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二、感知課文

  這是一個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三、理解課文

  ①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②“我”對母親的思想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四、品讀課文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動的句子或事例,試著有感情地讀讀

  2、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點評

  3、老師範讀

  4、學生齊讀

  五、感悟課文

  1、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在平凡的生活中母親是如何關愛他的。

  2、播放《懂你》

  六、總結

  [板書設計]

  教學探討

  本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從文章中體會母愛,感受母愛的偉大。我認為教學中應以“情”字為突破口,達到用真情實感去感動學生。

  設計亮點

  把品讀課文設計為亮點。

  第二部分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六課,課文主要記述了一個盲母親收養“我”,為“我’’付出了無私、深沉的愛的感人事蹟,通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現出深沉、無私、偉大的母愛。本教案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感受母愛的偉大,整個教學過程把讀讀、議議、品品、說說當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電教媒體的輔助手段,使教學進行得順暢,主線突出,重點明確,同時使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讓更多的學生都獲得了實踐和表述的機會,從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學科融合, 自讀自悟”,體現現代教學理念。

  1、“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學科間融合”的語文策略,應當是二十一世紀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命題,本教案教師在教學中努力體現了這一現代教學理念。教師把語文與音樂結合起來,將音樂融入語文課堂,藉助音樂形象解讀語言文字,觸發學生的情感情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領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學過程設計了質疑的教學環節,引出了學生學習任務,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為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媒體運用恰當、適度,為突破重、難點服務。

  媒體,作為語文課堂教學資訊傳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質疑的。它雖然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學中恰當、適度的運用,可以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一點在本教案中體現較為明顯。本教案中MTV的運用,既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加強課堂訓練意識,培養學生能力。

  1、課文之美能夠意會,卻很難言傳,而“讀”則能充分發揮出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說,“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處》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可在平實的敘述中卻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難通過字面分析理解。本教案的“讀”貫穿始終,默讀、輕聲讀、自由讀、範讀、配樂讀等舉措,大大增加了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意境,從而把課文的內容理解和感情體會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同時,也逐步獲取朗讀的技巧,提高了朗讀的水平。

  2、練習設計也由課內拓展到課外,課內感受到母愛,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母親是如何關愛自己的,從而拉近了課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另外,本教案的結課較為成功。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俗話“編筐編籮,全在收口”,是因為有了好的收口,筐,籮才會結實耐用。一堂課的收口也是如此。本教案的結課從上一環節MTV入手進入課內,又拓展開來,真誠地請學生珍惜這份濃濃的親情,這樣的結尾有如品嚐香茗,回味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