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教師們要在九年級化學原子的結構的教學反思中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1.本節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很難想象的微觀粒子直觀化,克服無演示實驗,理論性較強,新概念多等對學生進入微觀世界的困難,幫助學生髮揮想象力。

  2.採用科學探究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合作、表達的機會,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既要留給學生充分研討的時間,又要把握好推進節奏,故

  我在課堂點評做到簡潔流暢。

  3.本節課部分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問到好多問題,這些問題也許是他們思想的火花,也許是他們理解中的誤區,我及時引導他們如何去分析問題和進行研究,故在備課時要做好預設。

  ***二***

  本節課內容是九年級化學課標人教版教科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本課題是學生學習元素及其性質的基礎,在教科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節課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知之較少,為探究活動製造了困難:哪些地方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怎樣引導探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相當好了。在這方面也做過一些嘗試例如:為匯出“原子的結構”時,我適時地播放課件電解水的微觀圖示,動畫的運用使學生較為直觀的認識了物質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體會到適時的運用多媒體手段確實有助於抽象知識的教學。

  但是由於知識本身抽象和學生缺乏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學生對原子的內部結構如何,一下子也難以想象,此時我又適時地播放課件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然後小結原子的內部結構。通過分析和討論原子結構的科學史料,學生們提高了想象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瞭解了科學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們領略了神奇的微觀世界,使微觀變直觀,抽象變形象,還初步知道了獲得實證的途徑,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這一課題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難點,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擴大了資訊面,在幫助學生領略和體驗微觀世界,提高想象力,創新能力,使微觀抽象的原子變為直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本節課最大的缺點就是講的太多,學生探究的偏少。對於這樣的理論課,如何協調“講清”和“探究”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學習探討。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巨集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

  首先複習提問“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分嗎?”引入,然後引出探討原子內部結構的話題。由學生自學課本並講解“原子內部有一個體積很小但質量很大的核”。讓學生想象原子結構像什麼?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有的說像地球,有的說像蘋果,有的說像太陽系,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異同,效果較好!交給學生講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後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做主人,效果會更好。

  資料分析環節學生不是很活躍,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於兩個等式的結論已經有所瞭解,所以討論和交流的並不熱烈。這也是本節課一個難以突破的地方,因為問題挑戰性不強,所以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課後,有老師提出本節課懸念不足,總是有一個固定的結論引導著學生,使他們不能展開想象和開啟思維;也有老師提出學生活動還不夠。其實這兩個問題是一類問題,就是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由於原子的構成是抽象和微觀的,所以不能由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生動性和趣味性減少了很多。不過我利用一些圖片和動畫來模擬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彌補,但總的來說值得繼續探討的地方還很多,有收穫更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