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試卷分析

  學會分析試卷,能夠找出學習七年級歷史上的不足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試卷的分析範文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試卷分析

  七年級歷史試卷為閉卷試題,滿分為100分。從試卷題型看,試卷分為五個大題,25個小題。其中:第一題為選擇題,共20個小題;第二題為簡答題,共2個小題;第三題為材料解析題;第四題為分析說明題;第五題為探究題。從考查內容看,試卷著重考查了從史前時期到秦漢時期的歷史。其中,第一、二大題側重於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考查,第三、四、五大題,則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依據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考查內容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能較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試題的難度看,難度適中,有較好的區分度。尤其是第三大題,依據材料,層層設問,第一問到第五問,由易到難,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對課本重點知識的考查,又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質量較高的試卷。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學生答題情況總體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現為尚未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基礎知識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題情況做一簡單分析:

  第一大題選擇題滿分40分,學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題錯的學生最多。

  第二大題簡答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總體上較好。

  第三大題材料解析題滿分14分,學生一般得分在8-12分。其中第五問***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這次變法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做得較差。

  第四大題分析說明題滿分14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其中第三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麼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結構截然不同?***學生在做的時候,大部分同學只能寫出南北方氣候條件的不同特點,而不能進一步說明地穴式房屋和幹欄式房屋的優點,因此都只能得2分。***滿分為4分***

  第五大題探究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題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答題情況出現明顯的兩級分化。其中,1、3問聯絡最為密切且分值均較大,學生要答對基本上兩題都對,要錯都錯。這是造成兩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方便學生梳理知識。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註重問題導學,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入手,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二

  一、試卷概況

  本套試卷分選擇題***44分***與非選擇題***56分***兩大類,非選擇題又有材料解析題***44分***與問答題***12分***。從題型、題量、與內容要求上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緊扣教材,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考查,充分體現歷史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時注意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無偏題怪題,難易程度恰當。

  二、試卷特點

  1、 從試卷內容上看,符合新課標規定的知識點及能力層次要求,立足課本,注意考察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重點知識與主幹知識。如秦的統一,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三國鼎立,張騫出使西域,史記,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 試題角度新穎,表現在選擇題上,很多題都有一個題引,引導學生走近歷史,感悟歷史,進而考察學生再認歷史,理解歷史的能力。如:1、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清明節,為了紀念人文初祖,無數華夏子孫會聚在他的陵前舉行公祭典禮活動。你知道“人文初祖”是;5.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秦國是通過商鞅變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後世政治制度影響最深遠的措施是;18、現代臨床醫學中,若要給患者做手術,一般在手術前對患者實施區域性或全身麻醉。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研製成全身麻醉藥劑的人是誰嗎?

  3、 試題體現了生活化色彩,從生活中的習俗或節日切入,引導學生感知歷史是過去的現在,現在是將來的歷史,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這種切入點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易於激起學生的興趣。如:1、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清明節,為了紀念人文初祖,無數華夏子孫會聚在他的陵前舉行公祭典禮活動。你知道“人文初祖”是;材料題25題:***1***魯迅先生將《史記》稱讚為“無韻之《離騷》”,《離騷》是誰的作品?2008年元旦,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開始實施,其中新增的且與他有關的假節日是什麼?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歷史無疑是將來的考試命題方向。

  4、 試題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方法的一種引導,如:選擇題第19題:抓住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與“世界上最早、圓周率、第七位”等關鍵詞有關的人物是

  5、 試題體現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如對長城、九章算術、華佗、祖沖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考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張騫身上學到了什麼品質?孝文帝的改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想與啟示,我們從他身上又能學習到哪些優秀品質呢?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延伸,要求談認識,體會,啟示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潤物無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6、 試題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特點。關注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社會現實,回顧歷史,聯絡今天,史為今用是近幾年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本次試題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如:材料題第24題通過對四川向臺灣贈送大熊貓的時事,考察臺灣的相關知識;第26題用孔子文化節與奧運會開幕式的情景切入,考察孔子的貢獻,儒家思想;這些試題有有助於引導學生關注重大時事熱點,關注國家統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宿感。第27題對孝文帝改革的考察,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的改革,關注國家的發展。

  7、 試題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注重學科內主幹知識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如材料第24題:既以時間為經,考察了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又以地域為緯,考察了四川地區的工程與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為學生勾勒出一個縱橫交錯的歷史網路,而且還與鄉土歷史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第29題以孔子文化節與奧運會開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貢獻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時還考察了文字與造紙術的知識點,涉及知識點多達數十個,綜合性特點十分突出。

  8、 試題體現了鄉土特色。如選擇題第15題對三星堆的考察,材料第24題對都江堰知識點的考察,注意在鄉土歷史與中國歷史之間尋求結合點,引導學生將愛國與愛家結合起來,這也是近幾年來,各地中考的一個趨勢。

  9、 試題圖文並茂,圖文多達18處之多,涉及文物、圖表、地圖、新聞圖片,且形象直觀,資訊量大,可讀性強,注意考察學生的讀圖能力,有利於引導學生養成圖文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習慣。

  三、關於應對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這不是老話套話,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觀點,我現在才深刻領會到其重要意義。我校現在的學生大多數綜合素質相當差,有的孩子的智力還在混沌狀態,由於缺乏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些孩子普遍基礎知識差,還不具備相應的學科能力。不談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對這樣的生源,我們只能放平心態,降低教學難度,重視基礎知識的過手。

  2、知識與能力並重。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有一種傾向,即認為只要強調基礎知識就是守舊,就是沒有領會新課程的精神,於是一些課堂過於求新,過於追求學生的所謂活動,為活動而活動,顯得花哨熱鬧,而學生的收穫甚少。其實,教學的內涵依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知識與能力是一個不能割裂的統一體,能力的獲得總是伴隨著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帶來能力的飛躍。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其他的培養目標只能是空談。

  3、關注現實熱點,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近年來,各種考試總也免不了用現實問題切入,考察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師要多學習、多交流、關注現實,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關注國家統一與發展,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思考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需要什麼精神品質。如在講授羅斯福新政,思考他的新政新在什麼地方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2008年金融危機時,奧巴馬政府的救市舉措。

  4、擴大學生閱讀面,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李萍老師在講授《全面內戰的爆發》一課時,引入了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的材料,給學生一種強烈的認知衝突,一隻抗戰的英雄隊伍卻在內戰戰場上命喪黃泉,誰之罪?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歷練多元化的歷史視角,進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

  5、建立知識網路,給學生整體化的歷史。近來的考試越來越綜合化,專題化。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強調微觀的知識點,而要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路,同時在平時教學中注意隨時總結一些小專題,比如這次考試涉及到的臺灣問題、各朝代對儒家思想的不同的態度、文字的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