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秦漢的科學技術教案

  教案的應用改變了七年級歷史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影響,《九章算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技能專案:一是通過比較“蔡侯紙”和以前的書寫材料,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二是收集有關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三是整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和製作圖表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文,結合造紙術發明前後的有關圖片、圖表等歷史資料展開自由討論,闡明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學會比較分析的方法。

  ***2***、瞭解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歸納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3***、介紹“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的事蹟,學習古代科學家刻苦鑽研的精神,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教學難點:

  秦漢科技發達的原因

  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對漢代造紙的過程,可以通過計算機、錄影機或投影儀、掛圖等多種輔助手段,使學生形成直觀印象。

  ***2***、對比法。對造紙術改進前後造紙的優劣,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得出結論。

  ***3***、故事講述。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

  ***4***、列表歸納法:對於本節講到的科技成就,可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表格,使知識條理化。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通過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升空視訊,讓學生感知我國航天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很多科技就引領世界潮流。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歷史時空走進秦漢,感受秦漢科技的先進。

  整體感知:

  自主學習:完成秦漢時期在造紙、數學、天文地理、醫學上的成就。讓學生知道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領先世界,中國科技文化源遠流長。

  學生探究

  1.、視訊播放

  2、材料分析

  三、重點突破

  1、通過視訊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造紙術的發明、改進和造紙術的作用。

  2、通過視訊、圖片和“我來講故事”等環節瞭解秦漢的醫學成就,學習古代科學家刻苦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難點突破

  通過秦漢時期政治、外交、經濟三則材料讓學生分析秦漢科技發達的原因。

  五、知識結構

  西漢時,用麻造紙

  造紙術

  數學

  天文地理 張衡發明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秦漢的科技 ,尊為“醫聖” 。

  醫學

  東漢華佗創制“麻沸散”,編制“五禽戲”

  六、課堂練習***比一比***

  七、讀史感悟:

  古代中國的輝煌已成歷史,而今,我國正走科教興國之路。創新求發展。我們只有樹立危機意識,增強責任感。才能重振民族雄風。願同學們都能成為未來科教興國的生力軍。

  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思考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

  1.以考試高分為主要目標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學校將適應應試教育拿高分作為歷史教學的目標。教師在相關條條框框的約束下開展歷史教學,單純地以學生卷面考分、自身完成的課時和應付考試的方法為重,忽略了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意識”常常被忽略,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把握,演變成了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方式,即提問是用來懲罰那些不認真聽講的、思維很活躍的學生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以讓學生掌握考點為主,以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拿高分為目標。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淡化,思維也變得懶惰,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得很牢固,但是卻缺乏思考能力。

  2.傳統文化觀念和教學環境的影響

  歷史學科屬傳統文化範疇,它傳達了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然而,這種傳統文化裡所包含的部分思想卻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給學生一定的引導,教師必須使其形象變得嚴肅而權威。在課堂教學上,教學環境主要以純粹的灌輸知識、講解重點、講解案例、解題分析為主,學生只是聽眾,造成了學生懶惰的思維慣性。經調查統計,大多數學生不能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學生受到教師威嚴的這種影響,受大眾相同觀念的影響,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提問的膽量,人云亦云。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措施研究

  1.建立情境化教學手段

  ***1***創設生活化情境。

  在課堂學習時,生活化的情境易被學生接受,貼近生活的元素也很好地消除了知識應用於實際的陌生感。

  ***2***創設故事化情境。

  簡單的知識教學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故事化的教學情境是將知識講解結構變得像故事一樣耐人尋味,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3***創設互動型情境。

  加入學生和教師的實時互動環節,建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消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請教具備什麼品格的人容易受歡迎,既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喜好,因材施教,又關心了學生的擇友觀,有效地推動了高質量教學的順利開展。

  ***4***創設模擬演示情景。

  建立模擬演示情景即是將歷史課教學內容中的教學案例進行分角色扮演,形象和生動化“課本中所發生的事”,用有趣的方式加以呈現。

  ***5***創設實際應用情境。

  創設動手實踐情境,主要針對在生活中所發生的例項進行“你會怎麼做”的討論。

  2.史實與歷史人物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歷史學科的學習,接觸最多的就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利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鮮活的事例和發生在其身上的事件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評價秦始皇時,教師需首先介紹秦始皇所處的歷史背景,即人民群眾生活在紛爭的戰亂時代,此時的人民渴望統一,而秦始皇通過不懈努力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在此引導下,讓學生深受感染,產生問題意識,促使其思考歷史人物。

  3.戶外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在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找到有效而又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快速領悟歷史知識點。例如,通過歷史人文知識競賽或名人故事勵志講座,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戶外學習,增強學生的思考意識。再者,對於初中歷史中一些歷史影像資料可以藉助多媒體讓學生進行觀看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時代呼喚教育改革,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作者:張慶峰 單位:滄州市第十三中學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