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冊說課稿

  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常寧的教師,我叫唐俊。很榮幸站在這裡參加今天的說課。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現在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課前準備、說課時安排、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說總的設計思路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是繼《人口與人種》之後的又一基礎人文地理知識。它從日常交流用的語言和精神領域的宗教兩方面介紹世界的居民,內容較貼近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分佈格局”與“世界歷史”密不可分。在此,可以向學生滲透學科綜合的思想。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地理課程標準,本節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查詢“世界主要語言分佈圖”說出六大語種的名稱及分佈地區。

  查詢“世界宗教分佈圖”說出三大宗教的名稱及分佈地區。

  圖文對照,完成表格填寫。 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資料圖片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資料圖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學好漢語、英語的信心。理解和尊重各國的語言和宗教。

  此教學目標是教師版本,課堂出示的教學目標應該簡單明瞭,便於學生操作使用。所以課堂出示的教學目標如下:運用地圖說出世界六大語種及其主要分佈地區。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佈地區。理解和尊重各國的語言和宗教。

  3、說重難點:

  本節課內容重難點合二為一,即世界主要語言和三大宗教的分佈。這不僅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需要。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特點:根據多年教學觀察總結出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具有好奇心強, 對待問題積極主動,敢於發言的優點。同時,此階段的學生又具有知識薄弱, 涉及面窄,能力欠缺的問題。

  知識障礙:世界語言和宗教學生在看電視、玩電腦、閱讀課外書籍等日常 生活中多少都會有些接觸,所以容易理解。但是,語言和宗教的空間分佈對於 學生是個難點。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結合上面的學情分析,本課主要運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讀書法、指導讀圖法、填表對比法,這些是主要的教學方法。目的是培養

  學生圖文結合學習地理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法,使所學內容形象、直觀、生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

  習能力的過程。針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結合本課內容,制定學習方法如下: 讀書法、讀圖法、填表對比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判斷能力。

  四、課前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撰寫備課稿。

  五、課時安排:本課內容較少較集中,所以,制定本課課時為1課時。

  六、說教學設計:

  ***幻燈片演示課堂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3 通過我國改革開放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更加頻繁、深入的社會背景來激發

  學生學習世界語言和宗教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首先,出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本節課要到達的目的地後,開始閱讀課本文檢視對應的地理圖冊。這一自學環節可以使學生對本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然後,針對世界的語言部分教師有條理,有針對性的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指導學生讀圖:首先是學生指認讀圖,教師補充,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填表、整理思路、完成小結。宗教部分教學思路:教師出示圖片,就主要內容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講解總結。指導讀圖,完成填表,整理思路,

  完成課堂總結。在此過程中,始終貫徹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基礎,以方法指導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實踐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佈置測試題,由學生回答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加深

  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針對本課內容板書設計力求條理明確,概況性強。

  八、說總的設計思路:

  總之,本節課內容的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通過展示大量圖片、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培養,力求達到使學生有清晰的知識建構,有高昂的學習興趣。 這就是我關於《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說課。

  ***二***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公轉。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運動包括兩方面內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的公轉是地球自轉的延伸,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地球的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週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和特點,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瞭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教學能使學生能夠通過讀圖說出四季的劃分的依據和五個熱量帶的名稱範圍。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初步樹立正確的科學宇宙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

  本節教材難點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與地軸傾斜和地球位置有關,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對此不容易理解。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的劃分。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動畫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影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網際網路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網際網路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尋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而完成。

  本節課在匯入過程中,首先複習地球的自轉的方向、週期、特點及意義,那地球公轉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節課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我採用這種匯入法的依據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教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複習地球自轉既鞏固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內容。

  本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週期,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通過觀察動畫,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東繞太陽轉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相同***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樣自西向東運轉,有哪些不同呢?***自轉——以地軸為中心,公轉——以太陽為中心,自轉、公轉同時進行。***

  ***3***、地球是正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圍繞太陽轉的?

  ***4***、什麼是地球的公轉週期呢?地球的公轉週期是多少呢?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回答。這樣處理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獲取資訊的能力。

  地球運動是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兩者同時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那公轉運動產生了什麼地理意義呢?引出地球公轉的意義,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學習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迴歸線,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察動畫以問題的形式解決。

  通過觀察動畫,引導學生找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移動的範圍。進而得出結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南北

  緯23.5度稱為南北迴歸線。引出南北迴歸線的概念,為學習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季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我採用結合圖片,講解春季的形成,然後啟發引導學生總結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長度相等,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適中,氣溫溫和。

  那什麼時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幾個月呢?光熱狀況如何呢?讓學生看課本並結合現實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這個難點解決後,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接下來是五帶的劃分。五帶的分界線是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南北迴歸線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知道,要想學習五帶還要先讓讓學生知道南北極圈。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看圖,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度是出現極晝極夜的界限,所以稱為極圈。北緯66.5度緯線稱為北極圈。南緯66.5度緯線稱為南極圈。這樣也就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這樣五個熱量帶的分界線知道了,解決五帶的劃分就容易了,南北迴歸線之間為熱帶,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為溫帶,南北極圈和南北極點之間為南北寒帶。 那五個自然帶各有什麼天文特徵和氣候特徵呢?這個問題我同樣是結合一個圖形並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首先在熱帶地區有太陽的照射狀況和氣候的特徵是怎樣的呢?這個難點我同樣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