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上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言語互動中,教師言語要規定、影響學生的言語並調控教學活動,學生言語也要影響和制約教師言語。因此,學生言語的優化也是課堂教學言語優化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

  ***一***促進學生言語獲得的能力

  學生的言語獲得就是“以語言的先天結構、先天能力為基礎,推演和發現母語的結構和使用規律”[1]的過程,它是學生“個體遺傳結構與環境輸出相互作用”[2]的結果。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不僅學生的認識與言語相互影響、相互反映,而且師生的交往背景和言語環境也對學生的言語獲得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認知發展是學生言語發展的基礎,學生的感知、記憶、注意、思維、想象能力的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對新言語資訊的吸收、加工、儲存和輸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句法規則的總結和類推、對句法規則相互關係的理解、對語詞所代表的一類事物的歸類概括和匹配、對語詞的模仿與記憶;第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是言語獲得的物質條件,它制約言語獲得的程度;第三,學生言語的創造性影響有言語的輸入和指向,這種影響是通過新的片語、修飾語、句型及新情境中恰當語句的創造性使用實現的;第四,教師對學生言語的企圖的瞭解和以此為起點的會話程度,使學生的言語獲得變得相對容易,而且教師對學生言語的擴充套件和重構可以加速學生對言語結構的獲得過程;第五,在理解基礎上的學習和模仿,尤其是選擇性模仿對學生語音、詞義、語法的習得可達到自覺的使用。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促進學生言語獲得的能力方面需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保證向學生提供有關的科學知識,使學生能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獲得認知能力的發展。

  其次,用簡化了的言語向學生提供恰當的言語經驗。這種教師言語的簡化是由於學生把一系列先天傾向帶進課堂而給教師以資訊暗示的結果。

  再次,教師與學生進行言語交際時,需以特殊的語言形式***如疊音詞、象聲詞、誇張的語調等***向不同年齡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當前水平的言語材料。

  再其次,課堂上應對學生的言語意圖較為敏感。因為若教師提供的語碼與學生的注意力密切關聯,那麼教師對學生言語意義的解釋就能幫助他找到言語獲得過程中的語義意圖可接受的表達;

  最後,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言語範型。無論教師提供的言語範型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它都會產生一種力效應,給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

  根據以上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對學生的聽、讀訓練,具體措施有以下六點。

  第一,確定明確的聽、讀能力目標。

  學生聽、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因此,課堂教學應有每節課的具體目標要求,如通過課堂聽講,要求學生能注意教師的提示語,扼要記筆記或者要求學生能聽懂問題並作出回答;通過閱讀,要求學生能正確認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掌握閱讀速度等。

  第二,選用趣味性聽、讀材料。

  聽、讀材料應儘量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切近生活實際,用童話、寓言、故事、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多種形式的材料***如書面材料、錄音、錄影材料***使學生保持積極活躍的情緒狀態。

  第三,開展趣味性活動。

  教師可組織學生或者小組結伴聽、讀或者創設模擬情景,讓學生模擬不同身份、物件、場合的對話、閱讀,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新穎而具吸引力,既有知識性又有啟發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聽、讀訓練。

  第四,注意身勢演練。

  集中開展諸如以下訓練,可增進學生的聽、讀興趣:***1***聽話時讓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體姿勢、動作表情;***2***強化學生聽、讀中產生情感共鳴時適當的點頭、微笑等動作。第五,注重口語的規範化。教師上課需用普通話,無論是教師的範讀、課堂提問,還是學生的朗讀、問題回答,都要強調普通話的使用,並作語調、吐字、詞彙、語法上的規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擴大其詞彙量、積累句式、開闊思路,養成敏銳的反應力。第六,重視聽、讀後的評價。聽、讀能力的評價實際上是對學生聽、讀能力的檢測,通過聽寫、聽記、複述、答問等,可使學生的聽、讀效果及時反饋,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自我總結,找出差距、強化優點,乃至調節聽、讀訓練。

  ***二***增強學生言語運用的能力

  學生言語的獲得不是目的,它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言語運用,是要利用已經獲得的言語結構和規律構造內容,向教師或他人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體說來,學生課堂中的言語運用能力就是指他的說、寫能力。其中,說話能力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快速編碼能力、語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運用身勢語的能力[3]。它要求思維要有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邏輯性和批判性;要求言語編碼豐富、正確、簡潔、生動與快速;要求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調和停頓恰當;要求表述得體而靈活,表情、姿態和手勢自然大方。寫話能力包括:***1***語言駕馭能力,要求一定量的詞彙、通順而簡潔的語句、端正而正確的字型、妥當的標點,流暢的行文;***2***確立中心的能力,要求寫話有一個明確的表達中心,說明中心的材料妥當、充實,分析透徹而具新意;***3***謀篇佈局的能力,要求表述層次清楚、段落明確、過渡自然、有條理;***4***擇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論證合理、修辭妥當、表達方式準確。 根據以上說、寫能力的內容和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利用問答引導學生邁出說話第一步。

  據調查,許多學生上課不願說話***與教學程序相關內容的***,主要是害怕說錯。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問答形式來訓練學生說話,這種問答不是那種培養思維惰性和說話懶漢的“是非問”,而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富有啟發性的、難易適度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分析、判斷後作答,讓他們邁出敢說的第一步。

  第二,注重朗讀與背誦。

  朗讀與背誦是把教材的書面語轉換成口頭言語的一種方式,它既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其內容,又可豐富學生的詞彙,增強其語感,習得多種句式,還可使學生寫話時的遣詞造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第三,重視複述和改寫。

  複述和改寫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工、改造並表述內容。它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教材言語、教師言語的理解,豐富其詞彙,矯正其語音,又有利於培養學生有條理的、連貫的、較長時間的說話能力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的寫話能力。

  第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包括課堂討論、先說後寫的作文、故事會、課文內容表演等等。這些活動一般都是以一個特定的問題為話題,讓學生自己發表意見,暢所欲言。這既可以鼓勵學生敢說和主動地寫,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既能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強學生的書面表達和身勢表達能力。

  第五,培養學生說話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寫作

  針對學生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情況,教師應努力造成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對學生髮表的意見不作簡單否定,而是以褒為主,輔以對錯誤的糾正。對那些完全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先擬書面提綱,然後照綱發言,一直到最後完全脫離提綱而自然地參與課堂教學言語活動。

  第六,充分發揮言語典範的作用。

  學生說話和寫話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與模仿分不開的,教師的言語就是他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師優美的口語可以感染學生,教師精煉而準確的口頭、書面表達可以影響學生話說、寫話中的條理層次、邏輯組織,教師幽默雋永、妙趣橫生的口頭、書面、身勢表達可以使學生說話、寫話變得靈活、生動,而精確嚴密的自然學科的教材言語有助於學生養成和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影響學生說明、推論、解釋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在以上分析中,我們把聽、讀作為學生言語獲得的能力,把說、寫作為學生言語運用的能力來培養。實際上,聽、說、讀、寫四者是密切聯絡的,它們常常相伴出現。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可以在課堂上採用“聽←→讀←→說←→寫”的訓練方法,使聽、說、讀、寫在迴圈往復的訓練中互相促進、互相提高,最終促成學生言語能力的整體提高。

  總之,對課堂教學言語行為的優化,實際上既有對教師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的基本規範,又有對教師如何把握和利用學生言語獲得與言語運用的特點、規律進行相應的針對性培養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將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言語行為有機地協調一致,以發揮二者的合力,從一個方面增強課堂教學言語的有效性,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