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衝刺複習知識點

  地理課本內容閱讀是基礎,必不可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6,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稱為太陽赤緯角或黃赤大距。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赤交角為約為23°26'.天赤道在一個平面上,黃道在另外一個平面上,這兩個同心的大圓所在的平面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

  2.黃赤交角的存在,實際上意味著,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自轉軸對地球軌道面是傾斜的。由於地軸與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軸與地球軌道面交角應是90°——23°26′,即66°34′。地球無論公轉到什麼位置,這個傾角是保持不變的。

  3.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沒有明顯改變的。北極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極星附近,這就是天北極的位置。也就是說,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平行地移動的,所以無論地球公轉到什麼位置,地軸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是不變的,黃赤交角是不變的。

  4.黃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黃極與天極的偏離,即黃北極***或黃南極***與天北極***或天南極***在天球上偏離23°26′。

  5.我們所見到的地球儀,自轉軸多數呈傾斜狀態,它與桌面***代表地球軌道面***呈66°34′的傾斜角度,而地球儀的赤道面與桌面呈23°26′的交角,這就是黃赤交角的直觀體現。

  黃赤交角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它一直有著微小的變化,但由於變化太小了,所以人們一般對其忽略不計。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為南北天極對於南北黃極的偏離。

  ***二***

  1.白天和黑夜,亦可代指事物兩個相反的方向。晝夜由自轉產生,謂之“太陽日”,但晝夜的長度並非等於自轉週期,因為當地球自轉一週後,同時進行了公轉。

  2.影響地球運動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範圍,即南北迴歸線的緯度,也決定了地球上五帶的範圍。若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和寒帶的範圍變大,溫帶的範圍縮小。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著各地晝夜長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為例,當黃赤交角變大時,北半球的晝變長夜變短***有極晝現象的地區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擴大了;當黃赤交角變小時,北半球的晝變短夜變長***有極晝現象的地區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縮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晝長的年變幅隨黃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由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在一年中作有規律的變化,產生了四季的更替,並影響著五帶的範圍。

  3.對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黃赤交角除對地球運動的意義產生影響外,還深刻影響著與其緊密聯絡的其他自然地理現象。如:黃赤交角變化→太陽直射點移動範圍變化→五帶範圍變化和氣壓帶、風帶移動範圍變化→氣候帶分佈範圍變化→自然帶分佈範圍變化等。

  總結: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週年變化的主要原因。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三***

  ⒈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於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變。

  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迴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迴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23°26′S~23°26′N作週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假設黃赤交角變大,那麼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相應變動,直射點會超過現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導致熱帶變大。極線***66°34′***就會擴大,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從而使寒帶範圍增大。既然極地範圍的增大,那麼極晝的範圍也會相應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不同經度的地方時是不一樣的。

  而區時是以每15°經度間隔劃分為一個時區,以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為本時區的區時,比如北京與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時是不一樣的,北京的時間要比天津的晚。但為了方便兩地都會統一採用東八時區的區時即我們所說的北京時間。

  ⒊地球上每15°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範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

  ⒋算出中央經線的作用很多,就拿時間來說,算出中央經線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時區。

  “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使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為時區的劃分使每個時區之間只相差一小時,所以時區差就等於時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