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級上教學反思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結合地圖進行地理教學,是地理課程教學的必要手段。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僅供參考!

  範文1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學生首次真正接觸中國地理。在七年級對世界地理概況的講解後,學生已經有相當基礎的地理知識,藉機我用猜謎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國。但學生基礎是參差不齊的,要使中國地理講的深入透徹,並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難度和要求。

  我在設計匯入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我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流程中,我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靠一靠,遊一遊,議一議”等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特別是講解眾多鄰國的時候,學生七嘴八舌亂哄哄的,我只注意到全員參與而忘了引導,致使在本節所花的時間太多,下課時間到了都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課後反思,作為一名非專業的地理教師,我基本上擁有了 “硬體裝置”,如:普通話,教態,板書等等。在“軟體裝置”上,我還是有所欠缺,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及教學中國疆域四至時沒有點到位等等,許多細節沒有處理到位。今後我將努力學習,注重細節,力爭在地理教學上有一番成績。

  範文2

  本課的教學設計,處處激發學習積極性,明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和能力,恰到好處地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學習目標全面落實,圍繞重點、難點展開,瞭解、理解、掌握、應用知識。

  所用教學手段,主要是地理圖表,教與學兼而用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利用簡筆畫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教學效果很不錯。

  地形相對八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這部分內容更生動,易於學生學習,課上我採用了猜一猜的活動,利用地形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幅圖中畫的是我國的哪種地形,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習的質量。

  為了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蒐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講授四大高原時,我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課前佈置學習內容,討論學習方法,課下同學們選擇自己想要調查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課上再進行交流彙報,互相補充,交流學習到的內容。

  範文3

  教後記 本節是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等已學過的知識。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徵;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互相聯絡,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一些方法。

  在講授“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內容時,我主要從幾個基本概念入手,讓學生根據河流分佈圖中給出的主要河流,通過查詢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讓學生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分析外流河的特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按照教師的提示,給學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別分析南北兩側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徵與成因,學生通過分析圖和教材資料,採用對比的方法從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長短、含沙量的大小、結冰期的長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與成因,重點是強調學生要從已學知識中分析得出結論,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會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

  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端正,課堂秩序井然,對知識的掌握總體較好,為後面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本節課能夠在恰當環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尤其在結合身邊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學生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本節課內容得到昇華。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體會就是:採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動眼、動耳、動筆、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快樂學習,有效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為和諧的生命課堂。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本節課又存在著很多不足: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仍不能從相關圖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加強訓練。同時作為地理教師,我在語言的組織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基本功訓練,爭取更大的進步。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