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上教案

  教案是初二政治教師上好課的前提,在理論與實踐的揣摩中,更能促進教師呈現出一節好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初二政治上冊教案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難點: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

  板書設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理解、尊重、寬容和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教學過程:

  匯入:閱讀故事:樑楚瓜秧情 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並給這個故事取一個標題。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過渡: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二、出示故事:“管鮑之交”

  閱讀後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希望擁有象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麼?***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三、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1***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麼?

  ***2***這是一個相當優秀的班級,絕大部分同學文明識禮,勤奮好學,熱愛集體,團結友愛。但就是有個別同學特別是一個叫金亮的,上課遲到早已司空見慣,作業不交更是家常便飯;值日從不認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一逃了之;下課急驚風,上課打瞌睡;你叫他站著,他說坐一會;你叫他坐著,他又說,站一下也不累……嚴重影響班級的紀律、衛生和學習。也主要因為他,班級未能評上文明班級。你認為班級同學可能對金亮的態度是怎樣的?你認為正確的應該是怎麼做?

  四、給同學們一句贈言: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

  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提高思品教學效果

  長沙市芙蓉區瀏正街小學 歐陽俊平

  現代教學媒體具有直觀、形象、資訊量大的優勢,思品教學如果能將多媒體和教育過程中各個要素實現優化組合,把它立體化、全方位融入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創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圍,疏通教育過程中的疑難,就有利於激發學生自覺地吸收道德知識,主動地進行道德行為實踐,從而能動地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質。

  發揮多媒體優勢,促進小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首先是立足於思想品德課,我在思品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藝術地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體驗情感過程中產生共鳴;生動、具體地指導行為訓練,使學生感到可學、可做、樂於實踐。

  一、激發興趣,創設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說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因此,上思品課的新課伊始,恰當地運用形、音、色俱佳的現代教學媒體,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比如,上《愛國將領吉鴻昌》一課,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斷: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華大地上蹂躪中國人民,英勇的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那悲壯的樂曲,感人的畫面以及教師激昂的解說,學生為之動容,為本堂課定下了悲壯的感情基調。再進一步在大螢幕上打出吉鴻昌的影象,介紹生平,展示吉鴻昌與敵人英勇作戰的畫面,播放吉鴻昌愛國故事的錄音,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融人悲壯激昂的氣氛之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曉之以理

  所謂道德認識,主要是指是非、好壞、美醜、善惡等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對於小學生來說,要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如果只是背條文,講空洞的大道理顯然是不行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領袖、英雄、模範的故事和具體社會現象,日常生活事例。要讓學生從這些人和事中抽象出“理”來,就必須對這些人和事有比較深刻的瞭解和認識,怎樣幫助學生了解,認識這些並不熟悉的人和事並從中悟出“理”來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這一難題並不難。例如:在教學《我們熱愛解放軍》這一課時,由於學生認知的侷限性,他們對解放軍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穿軍裝、戴軍帽、扛鋼槍的一群人”上,並不完全認識解放軍。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認識解放軍,教師利用錄影,再現解放軍在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戰爭年代裡為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捨生忘死的戰鬥場面;再現解放軍在98年抗洪搶險戰鬥中,為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不顧個人安危,與肆虐的洪魔頑強搏鬥的場面。這些學生對解放軍叔叔有了充分的認識。這時學生自然會對解放軍從內心裡充滿了崇敬與熱愛。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激之以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認識和行為之間的橋樑,它是一種內在動力,在內部可促使認識昇華成信念——對道德觀點堅信不疑;在外部要轉化為行動的中間環節——渴望行動的動力。教學中我按照小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感受——體驗——共鳴***,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藉助多媒體聲、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產生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鳴,如《我愛我的祖國》一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通過剪輯的錄影資料創設情境,誘發學生情感上共鳴。新課開始。播放《開國大典》電視錄影,讓鮮花揮舞、彩旗飄揚,人民歡騰的熱烈場面把學生引入情境,受到感染後,以情育理: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人們為什麼這麼高興?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困惑,這時要學生帶問題繼續看錄影***內容是舊社會勞動大眾受苦受難及在共產黨帶領下鬧革命、求解放的情景***思考問題,錄影尚未放完;學生便茅塞頓開,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新中國來之不易,怎能不舉國歡騰,這是人們的真情流露。學生產生情感體驗,接著用多媒體課件顯示一幅簡易的中國地圖,讓學生找北京、找江蘇、找家鄉的位置,讓學生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進一步以形激發情後,播放王軍霞在奧運賽場上獲得五千米冠軍的情景,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層次的撞擊,從而激發出“向英雄模範人物學習,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道德情感。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導之以行

  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感受源於深刻地認識,而認識和情感的進一步遷移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引導行為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立足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起學生道德動機,規範道德行為,因而能提高導行效果。例如:在教低年級《愛清潔,講衛生***一課時,藉助顯微鏡和攝像機,在多媒體中心電教室裡,讓學生親眼觀察自己和他人的手指汙垢,當他們第一次看到手甲汙穢中藏著形態各異的細菌時,感到非常驚訝。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播放一些關於飯前洗手,飯後刷牙的正確方法和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等內容的教學錄影或燈片,並加以點拔。這樣學生就不難知道為什麼要愛清潔,講衛生和怎樣愛清潔、講衛生了,並馬上行動起來,力爭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學生。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恰當、適時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精美的畫面,擺脫時空的侷限,讓學生在生動的意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的道理,以其優美的音樂,激起學生的共鳴,創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得到啟迪。真可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