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平面鏡成像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思維,對於八年級物理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大家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應用,課標準中要求“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與傳統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由演示改為了學生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本節只強調平面鏡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講成像的對稱性。教材設計的實驗表格裡,強調了該實驗在不同位置做兩次,這對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十分有益。本節課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從生活中例子引入,便於學生理解

  我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們每天都照鏡子,像子中的像有什麼特點呢?並讓學生拿起手中的鏡子觀察,引出這節課的內容: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變“講述式”為“探究式”,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圍繞實驗探究的幾個環節去進行探究

  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進行實驗探究,我先讓學生熟悉實驗探究的幾個過程:觀察→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證實猜想。學生拿著手中鏡子去觀察。由於他們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很多感性認識,每一位同學都能說出一些,然後讓他們提出問題、並作出猜想:“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同學交流過程中,我不失時機的提出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剛才那兩個猜想。在設計實驗時,我利用鐵架臺支起一塊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讓學生從點燃的蠟燭這邊看過去,會看到玻璃板後面有個像。由於所成的是虛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確定,這是一個難點。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後把其中一個塑料蠟燭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導學生,我們桌面上有沒跟那個像類似的器材,我們能不能用一個物體去代替這個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導學生用另外一個塑料蠟燭去代替前面那個塑料蠟燭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時,用多媒體配合講解,讓學生知道實驗過程如何做。然後讓學生把測量的資料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再去進行分析。

  三、把抽象變為形象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這是比較抽象的。我讓學生對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後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鏡呢?學生在玻璃板後面放一張白紙,從紙上看不到蠟燭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虛像。

  不足之處:1、是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有些少;

  2、在學生回答後,教師的點評不夠深刻

  3、各個環節之間的語言銜接不夠流暢

  4、可以把平面鏡的應用放到第二課時講,這節課就專門講實驗,這樣時間就能充裕些。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多聽王遠葆、吳先湛、萬鈺雪老師的課,不斷提高自己教學能力。

  ***二***

  本節課通過集體備課,共同研討,確定了教案。於20xx年10月31日上了一節全區的研究課。在研討中物理教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反思:

  1.本節課設計是以照鏡子並向學生提問為起點,學生活動為主線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重點在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程及科學方法,並將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中,體會物理是有用的。

  2.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很多感性認識。每一位同學都能說出一些,在與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各自的觀點看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由於以前沒進行這種型別的課,加上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參與交流討論,尤其在設計實驗方案環節,我說的太多,佔用時間過長,導致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較短。儘管完成了教學任務,得出了實驗結果,但感覺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較差,需要老師更多的指導,需要創設更多的機會,培養他們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而且教師在上這類探究實驗課時要積累經驗,總結失敗的原因,是課堂更好的體現新課標理念。

  3.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要更新,應認識到: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要從過去過分強調知識的學習中轉變過來,綜合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改變教學法手段,充分認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從滿堂灌中退出,課堂應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像《平面鏡》這樣貼近生活、應用性強的課,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就應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提出問題的意識,學會科學辯證地看待問題。一堂課要培養學生什麼,學法的指導應貫穿全程。如何讓某一種能力的培養突顯,在課堂中對教材的處理應是有所捨棄、有所加強,若要面面俱到,必將面面不到。

  ***三***

  教學說明:平面鏡成像現象在生活中較為普遍,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本節課從生活實際進行引入,使學生感到貼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學中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掌握平面鏡成像特點,最後拓展到平面鏡成像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線,以創新為主旨的教育觀念。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虛像概念的建立及虛像位置的確定方法

  為了突破這難點,教學設計中根據實驗時在玻璃板後面用光屏接不到像的事實,和原來的小孔成像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物體在鏡中成的是虛像,並且在鏡前各個角度觀察,都能看到它在鏡中的虛像在同一位置,為學生探索實驗方法,歸納實驗結論做好了鋪墊。正因為學生明白了物體在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在實驗探索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時,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替身物”重合的方法去找虛像的位置。

  二,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探究方法的設計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如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並對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在此情景下,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提出理面鏡成像到底有什麼規律的問題。

  2、設計實驗,進行探。在啟發,引導建立虡像概念後,讓學生通過對比平面鏡與玻璃板成像情況,明確瞭如何確定像所處的位置***把平面鏡改為透明的玻璃板***,從而確立了實驗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來,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比較像與物的位置關係***用鉛筆作記號,連線用刻度尺測量***,怎樣比較對稱關係***在平面鏡觀察物體的上下左右關係***也就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 中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討論,確定實驗器材,制定實驗計劃及實驗步驟。在課堂討論中老師可適當提問加以引導,這樣做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使學生思路更加清晰,實驗更有興趣,實驗探究更有創造性,使學生有了敢於思考,敢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