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上冊期末測試複習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有關高一歷史的上學期期末複習訓練試題,歡迎大家參閱!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農耕技術的發明與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比較下面兩圖,其中圖一所示的耕作技術始見於***  ***

  A.戰國 B.秦

  C.西漢 D.東漢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進步的認識。圖一是東漢時期出現的一牛挽犁,圖二是西漢時期出現的耦犁***二牛抬槓***。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發達地區已經採用了牛耕技術。商鞅變法後,秦國後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漢時,趙過推廣耦犁***二牛抬扛***,但這種兩牛牽引的耦犁迴轉不便,到東漢時,在一些地方開始被比較輕便的一牛挽犁取代。戰國、秦、西漢都早於東漢,排除A、B、C三項。

  2.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資訊,其中錯誤的是***  ***

  A.農民生活艱辛

  B.土地兼併嚴重

  C.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D.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

  解析:選B。本題以古詩為資料考查學生正確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詩句“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體現了農民生活的艱難,故A項正確。C項可以從“賣新絲”、“糶新谷”的詞句中獲取,而“絲”與“谷”又恰好反映小農經濟耕織結合的特點,因此D項也是正確的。B項土地兼併現象不能從詩句中得到驗證。

  3.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宋代以後歷朝都未實行統一的土地分配製度。上述變化主要是由於***  ***

  A.小農經濟的發展 B.租佃關係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化的認識。北魏到唐朝前期,國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後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大地主兼併自耕農的土地以及國家分配給農民的土地,造成國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縮,不僅均田制遭破壞,國家也無法推行統一的土地分配製度。

  4.***2010年高考天津文綜卷***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  ***

  A.鐵犁牛耕的出現 B.耕犁技術的成熟

  C.精耕細作的開始 D.單位畝產量提高

  解析:選B。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圖一是漢代的二牛抬槓的耕作圖,使用的是直犁;圖二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區出現的曲轅犁。曲轅犁相對於直犁具有深耕、易碎土等優點。故從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反映了耕犁技術的成熟,B項符合題意;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A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D項與題意無關。

  5.***2011年高考山東文綜卷***下圖描繪了漢代農民使用四齒釘耙耕作的場景。它反映出當時***  ***

  A.開始使用鐵器 B.注重精耕細作

  C.尚未推廣牛耕 D.僱傭關係盛行

  解析:選B。本題的關鍵詞是“漢代”,緊緊圍繞這一關鍵詞就可排除不正確的選項。我國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器,故A項錯誤;漢代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C項錯誤;D項在圖片中無法體現。

  6.***2011年高考天津文綜卷***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東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詩中反映了宋代***  ***

  A.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

  C.開始出現獨立的手工業家庭

  D.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

  解析:選A。從材料資訊可以看出,農戶有的***“東家”***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也有的***“西家”***進行繅絲生產,然後把絲賣掉換取麥子,不管是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從事手工業生產,都能生活平穩。這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已經有了較大發展。

  7.明代《閩部疏》載:“凡福之紬***綢***絲……福漳之桔,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之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陸交通十分發達

  B.商品經濟活躍

  C.成為全國經貿中心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選B。通過閱讀材料,可以發現明代福建各地的豐富物產,頻繁輸往各地,甚至行銷海外。題乾材料凸顯明代福建的物產及其去向,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活躍狀態,與B項表述吻合,其他選項所表述的交通狀況、商貿地位和生產方式變更等均與題意不符。

  8.東漢南陽太守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應用於***  ***

  A.灌溉 B.制瓷

  C.耕種 D.冶鐵

  解析:選D。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題乾的關鍵資訊有幾個:“水排”的發明者是東漢的南陽太守杜詩,是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的工具,“水排”的主要功能是鑄造農具。東漢時,鐵犁牛耕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此處的農具應為鐵製農具,由此判斷D正確。A、B、C都不符合材料提供的資訊。

  9.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間***1368~1505***徽州祁門土地買賣契約情況表

  時間 使用通貨類別及契約張數

  洪武年間至永樂年間 寶鈔23、銀1、布1

  宣德年間至景泰年間 寶鈔4、銀27、布42、稻穀4

  天順年間至弘治年間 銀52、稻穀1

  上表反映了***  ***

  A.寶鈔在民間的信用降低

  B.社會經濟大幅度衰退

  C.生活資料均可作為支付手段

  D.白銀始終是主要流通貨幣

  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錶格資訊的解讀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資訊表明洪武至弘治年間使用通貨類別變化:寶鈔迅速減少最終消亡,銀和實物使用大量增加兩個方面資訊。寶鈔迅速減少最終消亡表明寶鈔在民間的信用降低是支付減少的關鍵;社會經濟大幅度衰退與實際不符;布和稻穀不能說明生活資料均可作為支付手段;白銀逐步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1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寧織造局的生產。根據當時的制度,該局產品***  ***

  A.全部投放市場,收入歸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場

  C.部分用於納稅,部分投放市場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場

  解析:選B。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判斷江寧織造局為官營手工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憑藉國家權力,徵調最優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非常精美。

  11.

  ***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卷***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之一。右圖是宋代部分名窯分佈示意圖,符合鈞窯、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排列順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選D。本題可以通過地理位置來確定答案。定窯在河北,鈞窯在河南,景德鎮窯在江西,耀州窯在陝西,再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即可判斷答案為D項。

  12.***2011年高考重慶文綜卷***周濆《逢鄰女》詩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參差羞殺白芙蓉”的句子。這裡所描寫的女裝形式流行於***  ***

  A.漢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選C。由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女裝流行袒胸窄袖,故選擇C項。

  13.***2011年高考全國課標文綜卷***下圖是依據《隋書•食貨志》等製作的南北朝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該圖反映出***  ***

  A.長江流域經濟水平總體上高於黃河流域

  B.河西走廊與嶺南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

  C.黃河流域的絲織業迅速發展

  D.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相對穩定

  解析:選D。解答本題時,要抓住題幹關鍵資訊“南北朝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根據圖示可知,各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貨幣不相同,這實際上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南北朝時期南方開始開發和發展;B項說法不符合題意,河西走廊地區因為絲綢之路商業較為發達,嶺南地區經濟處於剛開發時期;C項使用絹、帛作為貨幣可以說是黃河流域絲織業發達的表現,但絹、帛作為貨幣材料有其本身的弱點;D項準確地反映了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和銅幣使用情況。

  14.***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卷***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佔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商賈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貨存於斯,或客棲於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絡

  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

  C.會館為旅居異地的同鄉商人所組建

  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解析:選B。會館是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存放貨物、交際的重要場所。故B項認為會館是“地方商業中心”是不正確的。

  15.***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卷***《漢書•食貨志》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這表明***  ***

  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

  C.百姓皆重商輕農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

  解析:選D。通過解讀材料可知,當時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已經出現法律與實際背離的現象,所以選擇D項。

  二、非選擇題***16題18分,17題22分,共4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債***者。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材料3:白居易詩《朱陳村》描寫了唐代農村生活景象:“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餘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採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請回答:

  ***1***據材料1、2,概括指出古代中國農業發達的原因。***10分***

  ***2***據材料2、3,概括自然經濟的特徵。***6分***

  ***3***據材料2,指出自然經濟對古代中國王朝統治起到的作用。***2分***

  解析:主要結合教材內容,概括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思考,可以加深對小農經濟所謂“自給自足”特點的認識和理性化的理解。

  答案:***1***原因:①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進;②生產技術的進步;③生產經驗的積累;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進;⑤人民的辛勤勞動。

  ***2***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封閉保守;負擔較重,容易破產。

  ***3***保證政府徵收賦稅,控制人民。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材料2:清朝奉行的“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使人力無遺而地力殆盡”的政策……多次頒令實行礦禁。並用“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限制商業活動,進一步凝固、強化了農耕自然經濟形態……對“客商資本稍多者”又行“勸借”,稍有不從,“輕則痛行笞責,重則連船拆毀,客商狼藉,號哭水次”,最終“多致賣船棄業”。

  同時以“天朝上邦”自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防範“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長期關閉國門,實行禁海政策……對西洋器物當做“貢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馬戛爾尼贈送給乾隆帝的地球儀、望遠鏡、銅炮、火槍、西洋船模型等禮物。

  材料3:禁海政策給航海業和對外貿易帶來沉重打擊……鴉片戰爭前,行駛於東南亞和日本的中國帆船僅有295

  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終於在近代的前夜遲滯了。

  請回答: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的總趨勢?***4分***

  ***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對外交往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12分***

  ***3***根據材料,你對清政府實行的對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6分***

  解析:第***1***問,從材料2、3可以看出清政府推行閉關海禁政策。第***2***問,可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加以分析。第***3***問,從材料3中“禁海政策給航海業和對外貿易帶來沉重打擊”、“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總趨勢:由開放逐步走向閉關鎖國。

  ***2***主要原因:農耕經濟佔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清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海禁”政策;專制制度空前加強;統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脫離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

  ***3***看法:閉關政策給航海業和對外貿易帶來沉重打擊;妨礙了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失去了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