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預習教案以及習題

  上了初中,學習古詩詞是必須的,而且古詩詞、文言文在考試中佔的比分也不低,同學們應該要好好掌握。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初一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預習教案: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絡。

  2.⑴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執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4.合作探究:

  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有教師點撥。

  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巨集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裡行間洋溢著

  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文***多媒體出示圖片***

  三、指導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裡是停泊的意思。

  王灣,洛陽人。公元712年中進士,次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出遊吳地,由洛陽沿運河南下瓜州,後乘舟東渡大江抵京口***今鎮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著東行去蘇州。此詩當於此時寫就。

  2.⑴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多媒體顯示***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

  ① 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有教師點撥。

  提示: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4.“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 寫了怎樣一幅景象?

  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提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匯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

  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5.學生背誦詩歌

  四、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2.誦讀其餘三首詩歌,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二***。

  五、板書設計

  初一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預習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悟寄情於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指導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者簡介***先由學生簡介,之後多媒體顯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⑴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① 詩的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合作探究:

  “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有教師點撥。 提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擷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裡”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6.背誦全文***多媒體出示圖片***

  三、學生自學《天淨沙 秋思》

  1.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2.多媒體播放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活動設計】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4.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後完成***

  5.背誦這首小令。

  四、課堂小結

  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髮、黃面板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文化中的優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悅,會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五、佈置作業

  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奏等方面評議優勝組***

  【設計說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在第三課時完成。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