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外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是考試裡的常考題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課外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①記得兒時,我唱著“雪霽天晴朗,梅花處處香”,深一腳淺一腳地瘋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 盛開的梅,捧一團蓬鬆的雪,真就有了李漁“雪點寒梅橫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尋梅的情致啊。

  ②初識梅,是在畫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廳堂正牆早早換上匾額和字畫。這古舊的字畫與門楣新帖的春聯相映,透著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這匾額和字畫每年只能“顯身”半月,待到 正月十五 過後,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來年春節再掛,迴圈往復。我那時小,踮腳凝望畫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兒笑盈盈地開在枯老的枝幹上,怎麼總也不凋落呢?長大後才知這畫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圖》。圖中有詩云:“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來在描述民俗中的“畫九”吧?說是舊時的閨中女畫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從冬至起,每天用紅筆將一朵白梅描紅,待到白梅紅遍,就出了“九”,九盡春來。真是奇了,那時的女孩兒雖然身置寒冬,卻是日日與洋溢春意的花兒相視,看似尋常的細微,也有意義的品賞,應為梅花最有美感的記載了。我想,老屋那寬條幅畫中風霜已過,描紅者和寫詩人是否早就化身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無論是畫裡靜 止的梅,還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開在我心裡。外婆針線活做得極好。她在我的淺色襯衣前胸處,繡一簇粉的梅,帶著一團團的喜氣,彷彿要從衣裳上跳躍下來,惹得小夥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羨慕,憐惜不已。我的書包搭蓋上簷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紙後再以細毛線縫製的,淡黃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硃紅,那個妖嬈啊,背起書包飛跑起 來,真是熱鬧,把少時的歲月都染紅了。似乎每個日子都過得像班上同學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樣,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淺淺的心,盛滿了生命之初點點碎碎的幸福和快樂。哪裡還念想只有春節才能看到懸掛的梅花圖,只有三九才能採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燈如豆,外婆紡線織布。雪白的棉線從她手中均勻地抽出,細細嫋嫋;棉線穿梭在她織機經緯裡,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織進光潔的線條裡。我每天聆聽織布紡線聲音如夢,吱吱啞啞,聲聲寒霜意,絲絲梅 花香。外婆用粗布溫暖我,換錢養活我,用粗布成衣繡出好看的梅花,儲存她對一棵棉的感恩。她說,有梅在側的老屋,有紡車輕搖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輪迴始終。從我童稚起,外婆的紡機一直織成我離鄉的明月光。

  ⑥待我學會識文斷字,再看那書裡的梅,分明是染著鄉愁的。明末張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鳥聲俱絕之時,獨往湖 心亭觀雪,並青梅煮酒,酒意詩情,寫下如水墨畫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乾淨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國的梅花。《紅樓夢》第五十回,賈寶玉“不求大士瓶中露,為 乞嫦娥檻外梅”詩中的踏雪尋梅,則是禪心與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無人知曉的春愁。除此還有北宋林和靖、民國才女石評梅等,他們倚窗凝思,看梅著花憶故鄉的惆悵總是如此打動我的心。讀著讀著直到悵然若思,他們帶給我的那種感覺,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麼值得挽留。

  ⑦待我離開故鄉定居南京,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約,儼然成為既定的儀式,懷舊而親切。悠悠穿行梅林,細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臉上,抬頭細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著盈盈的雨露,默默淚珠樣的就是不落下,純淨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鄉愁。觸梅思舊,故鄉《九九消寒圖》中描紅的梅,細膩也好,精緻也罷,卻只是鎖在老屋裡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觸控。 兒時衣裳、書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開在歲月深處也好,鮮活靈動也罷,它卻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暈開染成墨梅,才能風神綽約,梅魂隱現。此時斜斜的一枝梅紅,彷彿從一曲紡機吱吱啞啞裡漾出,細針密線地把我織進童年的月夜。

  ⑧當我走過南京梅花山長長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盡頭便是連著兒時的春天。“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梅花花開爛漫,又有多少隨一夕風雨,灑落石階。“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不正是眼前這般情景?

  ⑨梅花於我,是相遇故知,尋一絲慰藉,細水長流。

  ⑩梅花於我,是另外一種鄉愁。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兩項是

  A.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唱著詠梅詩歌,在雪中摘梅花玩樂 卻不懂得踏雪賞梅的意境,作用是為了襯托長大後我對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寫畫作《九九消寒圖》和“畫九”民俗,想象閨中女子畫梅的情景,寫出了兒時初識梅花時的美好印象,也表達了對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側的老屋,有紡車輕搖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輪迴始終”一句寫出了外婆面對艱苦生活的的堅韌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⑥段引用了與梅有關的情節和詩句, 還寫到了林和靖和石評梅,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韻味和文化底蘊。

  E.本文融敘事、議論、抒情為一 體,運用了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詩意,耐人尋味。

  5.文章以“梅花,另一種鄉愁”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6.解釋文中字型加粗的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1***從我童稚起,外婆的紡機一直織成我離鄉的明月光。

  ***2***此時斜斜的一枝梅紅,彷彿從一曲紡機吱吱啞啞裡漾出,細針密線地把我織進童年的月夜。

  7.作者第⑨段為什麼說“梅花於我,是相遇故知,尋一絲慰藉,細水長流”?請結合全文,聯絡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4.CD

  5.***1***統領全文的作用,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整篇文章圍繞著“梅花,另一種鄉愁”來展開。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分別寫了我兒時摘梅唱梅歌,識畫中梅;童年時外婆紡線織布,在我的衣服上繡梅;我學會識文斷字後讀書中梅;我離開故鄉後賞梅寄託鄉愁。

  ***2***點出主題,梅花寄託著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和對家鄉和親人的真摯思念之情。

  6.***1***這句話寫出了外婆通過紡線織布養活我的辛苦與不易,形象地表達了我對外婆的深摯的愛、感恩和思念。

  ***2***這句話寫我離開故鄉定居南京後,在梅花山賞梅時,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織布的情景,表達對外婆的思念。

  7.***1***作者定居南京後,看到梅花有親切感,梅花如同他鄉故知,勾起心底的記憶,慰藉心靈。

  ***2***作者從兒時到離開故鄉前,在雪地裡吟唱梅花詩,與外公在老屋畫梅花、賞梅畫,與織棉紡紗的外婆相依為命,梅花貫穿兒時生活,烙印入心。離鄉後,賞梅時就會想起與梅花有關的童年生活以及故鄉的人與事。梅花如同親人、故鄉一樣,親切可感。

  ***3***梅花是作者遙寄思念、鄉愁的載體,寄託了作者對故鄉親人、童年生活的濃濃思念之情。

  ***4***聯絡現實生活或者閱讀體驗。

 

  ***二***

  圍棋起源於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徵。圍棋極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因為其形制、內涵與中華文明的源頭想符。

  圍棋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絡在一起。圍棋不僅對個人修身養性,而且對民族社會的群體心理產生深刻影響。

  圍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民族文化的瑰寶、高度智慧的結晶,這種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賜的,也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結論,而是人們在反覆實踐和比較中認識到的,是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深化和昇華的。

  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各種擲彩博累活動的比較中確立起來的。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圍棋活動是在春秋時期。從春秋到西漢,社會風氣浮躁、趨利,具有運氣性和刺激性、宜於賭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廣,圍棋處於受擠壓的位置,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東漢中期後,社會風氣轉變,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為自由,人們不滿足於擲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競智鬥巧,圍棋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時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他們不符合我們民族的思想特徵,不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圍棋在與他們的比較中表現出了本質上的優勢。

  圍棋的價值和地位在與傳統禮教觀念鬥爭中確立起來的。圍棋作為反映和體現人們心靈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認為不符合傳統倫理觀念。後來,人們逐步認識到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從東漢中後期到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從生命意義上認識圍棋的價值,就把圍棋作為自覺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並把它納入儒士必備的藝技。

  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從正反兩方面的社會實踐對比中確立起來的。人們在圍棋活動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圍棋本身具有娛樂、教育、競技、交際等功能。弈棋活動的負面作用不能歸咎於圍棋本身,而是人們自己對“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普遍肯定了圍棋的功能和價值,確立了圍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寶地位。

  對圍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確認識圍棋價值的出發點,應當是“國藝價值觀”。所謂“國藝”,就是與國家民族有深厚淵源,上升到國家層面,能夠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藝術和技能形式。儒家開始只承認“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沒有圍棋。到魏晉時人們對“藝”有了嶄新的認識,突破了儒家歷來只重“六藝”的傳統,把圍棋納入“藝”的範圍,圍棋登入“國藝”的殿堂。事實證明,圍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寶地位,也只有“國藝”一詞才能相配。***節選自《圍棋與國家》,有刪改***

  1.關於圍棋的起源和發展,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圍棋發源於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徵。

  B.圍棋起源於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始終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絡在一起。

  C.圍棋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西漢時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廣泛流行,東漢時已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

  D.魏晉時人們對“藝”產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對圍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圍棋登入“國藝”的殿堂。

  2.對圍棋價值和地位的認識,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圍棋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高度智慧的結晶,對個人修身養性,對民族社會的群體心裡產生深刻影響。

  B.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擲彩博累活動的比較、傳統禮教觀念的鬥爭中,在社會實踐的對比中確立起來。

  C.自人們從生命意義上認識圍棋的價值,把它作為自覺的藝術追求後,圍棋就成為儒士必備的藝伎。

  D.圍棋作為“國藝”,是一種與國家民族有深厚淵源、從國家層面上能夠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藝術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2分***

  A.圍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賜的,也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結論,而是隨著人們對其功能和價值認識的深入逐步確定的。

  B.圍棋因為符合我們民族的思想特徵,能夠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東漢中期就憑藉著其本質上的優勢而盛極一時。

  C.人們自己對“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圍棋活動的負面作用,其實這些負面作用也與圍棋的娛樂、交際等功能性弱點有直接關係。

  D.對圍棋進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對的,只要把“國藝價值觀”作為認識圍棋價值的出發點,就能正確認識圍棋的“國藝”地位。

 

  答案:

  1.B. B項可以從文中第一、二段找到;A項文中是“極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C項“西漢”應為“東漢中期”,“東漢時已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應為“東漢中期後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D項“新的看法”原文為“嶄新的認識”,“儒家對圍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錯,應為“人們突破了儒家歷來只重‘六藝’的傳統”。

  2.C 原文是“人們開始從生命意義上認識圍棋的價值,就把圍棋作為自覺地藝術追求和精神宣寄,並把它納入儒士必備的藝技”,變並列為順承。

  3.A B“盛極一時”指的是博累棋;C文中說“圍棋本身具有娛樂、教育、競技、交際等功能”,這不是弱點;D.“只要……就……”應改為“只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