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作文複習指導彙總

  語文的學習應該從高一開始就應該抓好,在高一語文中作文是佔有很大比例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一語文作文複習指導,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作文複習指導

  1、高一語文作文審題要注意整體性原則

  要視文題為一個整體,全方位審題,明確題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不能只抓其隻言片語,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實質。在材料作文中,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發點,又是歸宿點,文章的立意必須從材料中來。文題有顯性的資訊,也有隱性的資訊,隱性的資訊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對此,一定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比如有這樣一個材料:

  一位父親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樹,但到了春天卻驚奇地發現樹樁上又發出了一圈綠綠的嫩芽。於是,父親對孩子說:“當時,我真的以為這棵樹已經死了,現在才知道,它確實還活著。孩子,千萬別忘了這個教訓——別在冬天砍樹。”

  按要求寫一篇800字的文章。

  審視這則材料,可以從父親和樹兩個角度來立意。

  從父親的角度,可以從“不能輕易否定一個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勵他”;

  從樹的角度,可以從“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最困難的時候,切不可喪失信心,黑暗過去就是光明”立意。同時要注意隱含條件“嚴冬”指“人所處的逆境或人生事 業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材料,從“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甚至僅僅從父親砍樹這一行為出發就得出“樹是我們的朋友,不應砍掉它們”就更偏離材料了。

  ***2***把握寫作範圍。

  準確把握材料涉及的範圍,有利於考生在規定的範圍之內找到適合自己寫作的最佳切入點。

  以“自信”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麼“自己”是不是隻包括考生個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個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考生既可以敘寫自己或別人有關“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寫基於“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達自己對“相信自己”的意見、看法等等。想使文章獲得高分,還要把你對“相信自己”之於生命存在方式的意義,以及由此帶來的生命價值攀升的理性認 識,蘊含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議論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應該有“自信”的層面上髮膚淺的議論。

  2、高一語文作文審題要注意多角度的原則

  運用“發散性思維”。分析原材料,從不同側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發,列出多個觀點。然後找出一個對自己寫作有利的角度去寫。

  多角度的原則可理解為一種“實效性原則”,寫哪個角度對你有利,使你的文章發揮得更好,你就寫哪個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緊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以故。

  高一語文作用重在要審好題,不能把題審偏了,文章的題跑了我們寫的再好也是無用功,作文要先審好題再動筆,在審題上不會耽誤我們太多的時間,這是關鍵的一步。

  高一語文作文範例

  高興的滋味作文

  我問過別人,高興是什麼滋味,別人只說,高興的時候心裡是暖暖的。但我還是不明白,自從那一次,我終於嚐到了高興的滋味。

  記得那是暑假裡的一天,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把我一個人留在家裡。我的作業都做完了,覺得無聊,便翻翻家裡的“陳年老貨”,看看能有什麼收穫。

  突然,我發現了一個佈滿灰塵的盒子,開啟一看原來有一雙黑色的舊皮鞋。這雙舊皮鞋早已失去了光澤,甚至在鞋的縫隙裡都有了一條“泥河”。顯然這雙皮鞋已經被爸爸“拋棄”了。我打量著這雙鞋,真是為它可惜。可我靈機一動,如果把它擦得亮亮的,不僅能讓爸爸穿著好看,還能得到爸爸的表揚,真是一舉兩得。

  說幹就幹。我立即把這雙鞋拿到了客廳,端來一個裝著水的盆子和一條抹布。我拿著抹布沾了點水,然後把鞋的每一個面都擦得乾乾淨淨,在燈光的照耀下,亮閃閃的。

  把鞋擦乾淨後按慣例還要給鞋擦鞋油。可是我們家從來都不用鞋油,到哪找啊?於是我就開始了家庭大搜索。但我東翻西找,沒有一樣是合適的。我累的坐到椅子上。正當我失望萬分的時候,突然,我在我的桌子上找到了一件再合適不過的東西——墨水。

  我欣喜若狂,就二話沒說,開始了“上油”。我拿來一支毛筆,沾上墨水,學著書法大師的樣子,在皮鞋上“龍飛鳳舞”,不一會就大功告成了。雖然我的手被墨水染得一團黑,但看著我的勞動成果,心裡還是暖洋洋的。哦,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快樂。

  傍晚,爸爸終於回來了。當他來到鞋架前換鞋時,看到了這雙“亮閃閃”的皮鞋。爸爸愣住了,又看我那高興樣,親切地問我:“乖兒子,這時你乾的好事吧?”我不好意思地說:“嗯。”“你這傻孩子……”爸爸一邊說,一邊抱住了我。我躺在爸爸那溫暖的懷裡,心裡暖暖的,哦,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高興。

  原來勞動是快高興的,收穫是高興的,躺在爸爸的懷裡也是快樂的,我愛高興的滋味!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

  1.對於教材中的文章,在誦讀背誦的基礎上,更強調理解。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大部分同學都能默寫,但卻有很多同學不知道這句話寫出了清香的什麼特點。初中階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具體理解”。

  2.課堂上,在記好筆記的基礎上,更強調主動的參與。不少同學在初中已經養成了記課堂筆記的習慣,這是很好的。但是還不夠,還需要主動的參與,積極的思考。葉聖陶先生說過,課內閱讀是準備,課外閱讀才是運用。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只有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才能提高思維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取得好的成績。要知道,高考和生活中閱讀的文章大都是我們沒有讀過的文章。

  3.大量練習的基礎上,更強調進行規律的總結。我們常發現同學們語文學習有這樣的現象,做過的試題,讀過的文章,考試考到了,又不會了;我們還發現,同學們這道試題會做,換了同一類的試題又不會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們不善於總結規律,沒有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在語文訓練中,只有當我們找到了某一個知識點的運用規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練習的任務。古人說,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近於道。在語文學習中,我們的知識是越來越增加了,對語文規律的認識卻越來越概括。比如,對議論文的認識,開始我們可能感覺比較困難,開頭有各種形式如開門見山,引用名言,列舉事例等,論證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證、引申論證等很複雜。到最後,我們寫議論文時,心裡只有一個東西-中心論點,其它一切都隨機應變。再比如做病句修改的練習,如果我們將做過的練習進行歸納,就會發現病句也無非就是那十來種類型。以後,只要做病句修改練習,就考慮這些型別,這樣事半功倍。有人在題海中遨遊,結果被題海淹沒了;有人在題海中尋找,結果找到了目標。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