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必修二教學反思

  反思可以讓人細心觀察自己過往工作的足與不足,作為一名高一化學老師更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提出反思。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寒假開學已有一個月,在此月中學生學習了化學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這一章是本學期的重點,是會考和高考的重點。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化學的重要工具,對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對化學元素的學習。以事實為依據,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我先讓學生從感性上來認識元素週期表,看元素週期表的實物圖,讓學生親自數元素週期表的行和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然後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就是通過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總結出週期序數與電子層數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數與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這樣是知識更有系統性,。增加核外電子排布的內容,以認識元素週期律變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質的遞變規律,從縱橫兩個方面理解元素週期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化學鍵的學習時,以知識內容為載體,注重化學原理的應用和化學用語的書寫,落實基礎。在學習離子鍵和共價鍵時,電子式的書寫也是學生不好處理的,而教材中電子式是以資料卡片的形式給出的。我從元素符號出發先讓學生掌握原子的電子式的書寫,然後過渡到離子的電子式,進而到簡單的離子化合物、供價化合物的電子式的書寫,進而到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注重完整性和連貫性。在學習用電子式形成過程時,從原子結構示意圖出發,活潑金屬容易失電子,活潑非金屬容易得電子,然後離子鍵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共價鍵以氯化氫的形成為例,通過介紹他們的形成過程,用電子式的形式表達出來,引出離子鍵和共價鍵,具有代表性,學生容易明白,對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識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學模式在我校發展的很好,,課堂氣氛活躍,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小組集體觀念很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要想上好一堂課,我總結有以下兩點心得體會:

  一、 課堂45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

  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就備課而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新課程標準、化學課本等。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

  2、做好聽課總結

  三人行,必有我師。針對這一點,我儘可能去聽課,課後認真總結別人上課的優點和不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半學期以來,發現聽課後認真總結,對自己的備課、上課有很大的幫助。

  3、深入瞭解學生

  只有瞭解學生,教學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瞭解學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學生對原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例如,講到《元素週期律》時,我發現學生連前18號元素原子有幾個電子都不知道,原以為是學生對電子數和核電荷數的關係這一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經過了解,才知道初中教學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常見元素的原子序數。這就能夠做到及時補缺、補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將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

  4、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是一門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特別是在高中教學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裝置,該學生更多的“事實”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為了說明原電池工作原理,我在課堂上演示這個實驗,讓他們發現確實有電流產生,從而得出結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課前課後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每當我輪值晚自習時,我不是簡單地在教室閒逛,而是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在輔導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某個問題被集中地提出,我就會馬上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哪個知識點教授得不夠清晰,並在下次課堂上進行改進後的講解。實踐證明,這樣很好地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課前和課後的互動。

  篇***二***

  上學期我們順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模組教學 , 下面我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必修模組的教學。

  一、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認識,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

  在本模組的教學之初,由於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不是很深刻,只是憑主觀上的認識對傳統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作了簡單的對比,在實際教學中過分注重了知識目標的實現,忽略了其他目標的實現,所以感覺新課標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當我通過對新課程理論的學習及課程標準的研究之後,對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才有了深刻的認識,正是這種新的認識,促進了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後續的教學中明確了方向,有了理論指導。

  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組的課程目標是 : 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認識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充分利用新課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創造空間

  1、改變師生關係,轉變工作方式。傳統教學的實施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課堂教學的重心更偏重於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自主的學。然而,新課程提倡的卻是教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又離不開教師的教的引導,二者之間屬於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關係。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是處於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可能學得自由,學得有創新,有成就感,有動力。

  在模組一的教學裡,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師生關係的完善在本學期並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組裡,我將採取有效的方式更進一步地實現師生課堂地位平等化。

  2、運用多樣化、最優化的教學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化學中的教學方法很多,那麼,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該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任何方法都有它實現最佳效果的界定條件,都不是萬能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所涉及的知識板塊、知識結構各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就要尋找能夠在這特定的條件下能起到最優效果的方法。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選擇最優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幾種方法可同時並用,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方法的特殊性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心理認知特點,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 以教法的改革來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在實踐中,我認為學案導學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非常有利於學生從被動的聽課向主動聽課的轉變。

  新課程賦予了我們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

  3、積極尋求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又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發展。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全面發展的標準又是什麼?要尋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對此,我深感困惑,因為現在的高考還是最主要的指揮棒,對於理科生來說,必修模組的學習是他們進行選修模組學習的基礎。採取什麼樣的評價方式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必修課的定位是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所以在實施中不能只抓知識傳授和訓練。在教學目標上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創造條件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必須要關注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現實;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堅持以探究為主的多樣化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處理好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就是實驗探究,第二環節就是知識目標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識板塊上,我們要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實現這個中心來進行有效的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正是這些寶貴的經驗為我將要進行的必修二模組教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