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高中生如何培養學習習慣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高中生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方法

  學習習慣一般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不自覺行為,它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量;第二層次是較自覺的行為,它不需要外部的監督,但還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層次是自動性行為,它既不需要外部監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種定型動作習慣。

  學習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在這裡將其慨括為:閱讀自學習慣、總結歸納的習慣、觀察思考的習慣、切磋琢磨的習慣、練後反思的習慣等。

  ***一***、閱讀自學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二***、總結歸納的習慣

  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三***、觀察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四***、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五***、練後反思的習慣

  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1、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2、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4、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可輕易放棄努力, 不斷完善自己。提問是創新的開始,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動手實驗習慣,課前預習習慣,查詢工具書的習慣等等,總之,成長中的高中***青年***學生,一定要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中階段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反之,從進校***小***忽視良好習慣的培養,而讓不良習慣發展形成惡習,將貽誤終生。錯過了最佳時期,再想改掉惡習,更是十分艱難。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上課、讀書、練習” 三個環節抓起。

  ***一***上課環節。

  課堂是同學們獲取知識的主渠道。然而,聽課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在高一的第二學期和高三第二學期十分嚴重,有些甚至還做“白日夢”,頭腦思維處於空白狀態,對老師講的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全然不知。至於只聽老師講不動腦去分析,學習處於被動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學就大有人在。

  要注意改正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有哪些呢?精神飽滿進課堂,有著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願望,這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和動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做到邊聽邊想邊記,以聽為主,這裡面既有方法的問題,又有習慣的培養。實際上,一般的學習方法經過程式化以後就形成了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形成學習能力的基礎。這樣,“上好課”既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讀書環節。

  對於教科書,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想讀而讀不好”或“不會讀”。其一,認為“教科書教難,不會讀”;其二,認為“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高考也不考書本,不必再讀”;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複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覆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嚐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地提高了。

  ***三***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或課後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檢查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發展思維能力。對於這些目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對此,教師要心中有數。一定要告訴學生,練習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因為它既是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又是學風、意志和品德的考驗。不僅要保質保量,而且還要獨立和按時完成,更要從中有所收穫。

  抓好以上三個環節***即上課、讀書、練習***,是提高高中生學習效果、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對高一的學生尤為重要。當然,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很多,如:能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並按計劃執行;自覺做到每門課進行預習;課內勤于思考,積極舉手發言和討論,並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筆記;認真複習,整理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做作業,偶有錯題,但每次認真訂正;時間觀念強,不拖拉;不懂就問而不是不懂裝懂;每天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或下節課的準備工作;認真系統複習,作好單元小結。

  當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艱苦的過程,也是磨鍊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輕易放棄。

  高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學生尊重老師,是搞好學習的前提;學生欣賞老師,是產生興趣源泉。教師要面對全班學生施教,而全班學生個體是有很多差異的。要老師適應每一個學生,那不現實。學生個體必須學會適應老師。學生與老師產生牴觸甚至是對抗情緒,是造成學科“跛腿”的主要心理原因。

  二、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三、專心聽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已經超前自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

  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因此,必須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還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既要善於提出問題,還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有邏輯。

  五、善於提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

  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是學習能力強的表現,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表現。善於提問的人,就是善於思考、善於質疑、善於探究、善於發現的人。

  六、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在碰撞中要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七、獨立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獨立學習的實踐活動,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做作業是知識積累、鞏固的過程,也是知識消化、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徑。

  高中的作業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書面的,二是看書思考或實踐操作的。

  做作業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和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八、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

  要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題目的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

  同時還要培養自己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糾正的習慣和能力。

  九、練後反思的習慣。

  在讀書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複習備考過程中,要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

  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十、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要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①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做一個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

  ②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

  ③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④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要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

  ⑤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鋪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十一、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

  有價值的就要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型別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認真研究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十二、客觀評價的習慣。

  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

  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