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正確安排學習時間

  只有懂得安排自己學習時間的高中生,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高中生活,用最合理的時間安排做到最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中生安排學習時間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安排學習時間方法

  你的休息時間合理嗎?

  1、堅持早起,神清氣爽

  睡懶覺使大腦皮層抑制時間過長,天長日久,可引起一定程度人為的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擾亂肌體的生物節律,使人懶散,產生惰性,同時對肌肉、關節和泌尿系統也不利。另外,由於夜間關閉門窗睡覺,早晨室內空氣混濁,戀床很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因此,堅持早起,到室外呼吸新鮮的空氣,對身體益處多多。

  2、午間休息,精力充沛

  適當午睡對於減輕身心疲憊,提高學習工作效率非常有益。午睡不在於時間長短,關鍵在於質量。建議平躺在床上四肢伸展,使得血液迴圈至腦部以緩解因大腦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疲憊感。不宜趴在桌上,這種姿勢不僅使呼吸受限,同時也使頸部和腰部的肌肉緊張,易患慢性頸肩病。有研究表明,午睡半小時,可以勝過晚間睡眠2小時給身體帶來的輕鬆感。

  3、經常熬夜,影響健康

  研究表明,如果長期熬夜,更會慢慢地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過度勞累使身體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體內主要的器官和系統失衡,比如發生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等等,嚴重的就會導致全身的應激狀態、感染疾病的機率相應提高。

  美國的免疫學家在對睡眠和人體免疫做了一系列研究後認為,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還與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著密切關係。有充足睡眠的人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有明顯上升,而這兩種細胞正是人體內免疫力的主力軍。所以即使在相對緊張的工作中,也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研究表明,高中生生的睡眠時間一般每天不得少於7個小時。

  每日就餐時間你該如何安排?

  一日三餐是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適應人體腸胃環境及生理功能的生理節律。定時進餐可以維持血液中營養物質的穩定,保證人體的正常活動,一般來講,每餐之間間隔4~5小時是根據食物在人體胃中停留的時間決定的。

  早餐:7:30左右即在起床後20至30分鐘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而且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至5小時左右為好,也就是說,如果早餐過早,那麼數量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將午餐相應提前。

  中餐:12:00-12:30為宜。午餐是最好的休息時間,應該讓自己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吃午飯。這樣不但有益精神的放鬆、還有助於消化,對身體大有好處。

  晚餐:一般宜在晚6點以後、7點以前吃為最好。這樣,在4小時以後,即到晚10點以後或11點左右睡覺,較為適宜。

  夜宵:我們不提倡學生吃夜宵,因為臨睡前進食,不僅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睡眠,還會影響第二天早餐的食慾。不過對於晚自習的同學而言,用腦時間較長會有飢餓的感覺,為了保證睡眠的質量,建議夜宵應少量,而且在9:30-10:00為宜。

  同時應當強調的是,三餐時間要固定,形成有規律的生物鐘。

  你的學習時間井井有條嗎?

  進入高中生,你會發現學習方式已由過去的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方式,轉向以自學為主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為輔。這就決定了你會有大量的學習時間自由支配。在高中生裡最主要的不是你學了多少東西,而在於你是否學會了如何學東西,如何找到自己的興奮起點。

  學習時間的運用方面,我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時間,並就其時間的具體安排做以下建議:

  1、大塊時間

  高中生生每天都要用大部分的時間來完成當天重要的事情——學習,大塊的時間至少需要2-3個小時,在消化當天課堂的內容,完成課業之餘,大量閱讀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書籍並查閱相關資料,以開拓思維,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大塊時間也可以靈活分散地安排,如把自習的時間分配到早上、下午和晚上,這樣安排時間你便會覺得身心愉快,且會產生一種成就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早晨的那段時間,“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人的思維處於興奮、清醒狀態,因而把早晨的時間用來學習,或用來做一些重要的思考是十分適宜的。

  2、零碎時間

  零碎時間看起來好像不太重要,但是如果能夠把那些小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以很少的時間來做一些學習中的小事,如記憶英文單詞,練習英文聽力、口語等,堅持下來,也是非常可觀的。

  3、固定時間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或生物鐘制定學習時間計劃,如果覺得在某個時段內進行學習的效果最好,可以把它固定下來,長此以往形成規律。

  4、彈性時間

  高中生學習生活的每項內容都需要時間,最好是留有彈性,即學習計劃安排的預估時間應該稍微寬裕些。可以在兩三項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安排一個彈性時間,一方面可以用來彌補以前還沒有做完的事情,或是留作中途被幹擾、打斷以後的調節時間,另一方面可以用來休息緩衝,張馳有度。彈性時間不能夠太長,10分鐘甚至20分鐘是比較適當的。

  你的課餘時間豐富多彩嗎?

  高中生校園生活豐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講座、學術報告、文娛活動、體育活動等。這些活動讓高中生新生眼花繚亂,如何更合理地安排課餘休息時間呢?我們給大家提一些建議。

  1、運動時間——讓我的身心放輕鬆

  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體育鍛煉,應當以有氧運動形式為主,因此,運動強度不要過大,但要保證足夠的鍛鍊時間。

  一般來說,以一天為時間單位,同學們運動的時間宜選在清晨、下午和傍晚,每次運動持續不超過0.5-2小時,在運動強度與運動時間之間出現矛盾時,應首先考慮運動時間。如果工作、學習較忙,每天無法擠出整半小時的時間進行鍛鍊,可以採取化整為零的辦法,即每次鍛鍊10分鐘,每天鍛鍊若干次,也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鍛鍊效果。

  以一週為時間單位,每週運動次數因人而異,可每日堅持鍛鍊,也可隔日進行,可根據學生實際身體情況、生活習慣及生理週期確定“幾天打魚,幾天網”。大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建議安排在週末假日進行。

  2、休閒娛樂時間——我的時間,我把握

  休閒時間和工作時間一樣,都是組成我們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學會休閒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誌,休閒的真諦是‘自由、快樂、意義’,是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要懂得放鬆,安排好自己的休息時間,才能把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

  我們建議大家在安排好學習工作之餘,打理好自己的休閒娛樂時間。以一天計,可以安排1至2小時,如中餐、晚餐後、下午課後及晚上自習結束後等時間段都可以靈活安排。至於週末、雙休日,可以安排一整天時間,到了盼望已久的法定節假日,則可以安排1-2天的休閒時間,全身心的放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方法推薦

  一天,一個少年正埋頭在閣樓上學習,母親幾次喊他下來吃飯都不見動靜,只好把飯菜端上去。少年一面看書,一面下意識地將盤子裡的東西夾起來往嘴裡送,很快就將它們一掃而光。母親走上來收拾盤子時問:“魚子醬的味道如何?”“魚子醬?”少年感到莫名其妙。“你剛才吃的呀!”母親也莫名其妙。“它是魚子醬?”少年深感遺憾。要知道,這是他最愛吃的食物,母親今天特意為他做了一盤。誰知光顧看書,竟不知道吃的是一盤嚮往已久的魚子醬。

  故事中的少年就是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獲獎者朱利葉斯。從這則故事中我們瞭解到朱利葉斯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跟他抓緊時間有關。對此,貝多芬和莫泊桑也深有同感,貝多芬說:“我的一切成就取決於我對時間的珍惜”。莫泊桑感慨:“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成就功業的人,都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以致默默無聞了。”

  實現人生目標,最重要的資源莫過於時間。你可能會說,誰不知道“惜時”呀!我和班上的同學開夜車、加班加點學習那是常事,睡眠和休息時間都被減少了,體育鍛煉甚至被取消了呢。

  其實,同學們如此“惜時”,短時間內學習成績能上去,可時間一長,大腦和身體就吃不消了,就會出現神經衰弱的症狀:頭昏腦脹、精力無法集中等。學習效率反而嚴重下降,真是得不償失。在遊戲學院的10-12個月的學習就像長跑一樣是有氧運動,因此,我們不能採取短跑的衝刺戰略。時間安排應該遵循“持久和高效學習”的原則。也就是說在時間安排方面要立足長遠,保證課下學習過程中大腦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處於良好水平,至少不能有明顯下降。在此基礎上,再來考慮提高效率,做到高效率的學習和生活。真正的“惜時”是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事,真正的“惜時”是節約時間而不是延長時間。魯迅先生說:“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高效學習的兩條原則。遵循兩條基本原則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學習生活高效,這兩條原則是:

  第一、勞逸結合,科學用腦

  它要求我們一張一馳地安排生活,換言之,我們要把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安排。這樣既保證了各項活動的順利完成,也保證了大腦得到休息和身體機能得到較好的維持。

  第二、交叉安排,高效學習

  這要求我們不要長時間複習同一個內容,也不要長時間採取同一種學習活動方式。因為長時間從事某種單一活動會使大腦某些活動區域的細胞活動過度,導致學習效率下降。交換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勞大腦區域得到休息,休息的大腦區域則進行工作,這樣既沒有妨礙大腦的休息,也保證了學習活動高效率地進行。

  高中生高效的學習方法

  必須明確自己想學的是什麼?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人的努力,其實都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創造條件。知識的積累不過是創造條件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不斷地提高效率,提高行為的有效性,合理定位,降低失敗的風險等等途徑來充實和完善自身。學習專家警示:沒有自覺,沒有信心,任何高效的學習方法都沒有用。學習方法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學習的方向性。這首先是優勝心態。優勝心態是指認為自己能夠做得比別人好,現在能夠比過去好、將來能夠比現在好的心態。

  首先是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夠超越自己,能夠面對並更好地解決現存的或即將到來的問題。

  其次是主動性。在問題到來的時候,要能夠主動地去認識它、瞭解它,摸索其中的關係。

  再則是採取行動。將問題解決化解為具體的目標。

  只有自覺,才能夠用心。特別是在強化學習的過程中,那種高強度的活躍腦細胞的運動,離開了自覺,可能什麼效果都沒有。

  信心才能夠堅持,才可以突破自己在長久的迷失中形成的心理障礙,比如學習恐懼,缺乏耐心等等。集中精力學習,要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1.要學會制定學習計劃,有計劃的學習。

  寬鬆的學習環境下,更要自覺的學習。有些同學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覺的找課外題做,預習,複習。這樣的同學多半缺乏自制力,不刻苦。長此以往,與那些能夠自覺學習的同學,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等你發現差距的時候,一般就很難趕上了,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的時候,你都不能讓自己努力自覺的學習,看到差距,就更困難了。要有計劃的隨時查漏補缺。

  2.思想上不能鬆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隊。 初中三年,眨眼即過,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環環相扣,初一的知識比較簡單,但如果基礎打的不牢,不能開拓思維,超前學習,到了初二學習幾何證明,初三學習二次函式就會感覺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還要學習兩門新的學科——物理和化學。三門課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數學基礎不好的同學,就很難趕上了。

  3.要摒棄小學毛躁,不安的學習心態,養成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

  這個毛病在小學的學習中還不是特別凸現。原因是,小學的知識比較簡單,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會做寫錯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這就包含兩層含意:

  一、似懂非懂。隨著初中知識點難度的提高,同學們如果再抱著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師所講的題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於馬虎。前者根本上講就是不會,不懂。***有的學生看似什麼都會,就是考試不會***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很難改正,而且這樣的同學還覺得自己其實很聰明,老師講得都會,只是偶爾馬虎而已。結果考試成績總是一塌糊塗。

  二、在完全會做的情況下,做錯題目。這是馬虎。小學時,大家分佈在各個不同的小學,班級裡面優秀的同學不多,馬虎一點,還是不能影響到你在班裡的排名。而到了重點中學,尤其是實驗班,競爭很激烈,大家都很聰明。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更努力,更踏實,更少犯錯誤。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學在小學成績很好,而到了初中後,成績越來越差的原因。

  3.千萬不要以為多做題,題目並不是做的越多越好。要懂得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能是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最經常犯的錯誤了。到了初中以後,隨著知識的不斷加深,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成績,都會做大量的題目。這個時候,同學們千萬要記住: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做一定量的題目當然是必須的,同學們只有通過做題目,才能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消化,理解透徹。但如果,撇開知識點,只做題,到最後就是捨本逐末。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天天做題,從早到晚,刻苦努力,但到頭來,不但不會的還是不會,會的也不會了。為什麼呢?他只追求題目的數量,忽略知識點跟題目的結合,以至後來把原來熟悉的知識也忘記了。

  那到底應該怎樣做題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說,做題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兩點:一是要在做題目同時將題目和知識點結合,兩者不斷結合,達到深化知識點,鍛鍊技巧的目的。二是找出自己還不會的題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會做的題目,那是一點收穫都沒有的。

  4.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屜櫃子最好上鎖,免得他隨時都可能開啟,在沒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去清理抽屜,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如地圖、公式、拼音表格外,不應張貼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女孩的書桌上也不應置鏡子,這會使她有時間顧影"自美"或"自憐"。更不能允許孩子一看電視,一邊做作業。生活應該做到有規律。

  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

  幫助孩子設定一個目標,併為他制定一個學習計劃。目標要切實可行,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要毫無吸引力。學習計劃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得到孩子的認同才會更容易執行。督促孩子執行學習計劃,每一天都不放鬆。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給予表揚,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去戰勝困難,必要時給予孩子適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