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怎樣學好歷史

  近期有很多歷史學不好的孩子來找我幫忙,其實歷史是一個很有意思而且很有用的學科,學好了歷史,我們很多學生頭疼的作文也有了很好的素材,一舉兩得的事情,但是我發現很多孩子他對歷史的知識是死記硬背,其實歷史是有很多小竅門的

  對於每個高中生來說,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所謂"事半功倍",可以說,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足夠讓學習變的簡單

  

  預習是首要環節 。

  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 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註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絡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 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 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 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 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 ,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

  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 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 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 複習分為三種:平時複習、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不同的複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複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複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複習,牢固掌握。

  階段複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複習鞏固,複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絡,融會貫通,在階段複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複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複習鞏固,因此複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複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 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習不僅僅是知識的複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 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其次,還要學會利用課本.

  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 識框架,應從巨集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 ***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 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絡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 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 習慣。

  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絡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