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手法

  高中語文考試詩歌鑑賞中,一個很重要的考查點就是考查學生鑑賞詩歌的表達手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1、託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以梅自喻,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2、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3、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4、動和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5、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豔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6、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7、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一、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一對照營造出了一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8、起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如《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採荇之女。寫“雎鳩”,目的是要引出男主人公眼中的“淑女”。

  9、白描: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技巧

  從冷暖體味悲喜

  “墨分五彩,詞含七情。”冷暖是從色彩學的角度將詞彙分為兩大情感色系,以體味詩詞文賦中作者所轉達出來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調詞語轉達出來的多是悲傷,暖色調詞語轉達出來的多為喜悅。當然,詞語表達感情多因境而變,婉轉曲折,風情萬種,閱讀時應深加體味。

  如薛逢的《宮詞》:“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宮怨是唐詩中屢見的題材。這首詩,從望幸著筆,刻畫了宮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獨特風格。僅“鎖銜金獸連環冷”中的一個“冷”字,既寫出銅質門環之冰涼,又顯出深宮緊閉之冷寂,映襯出宮妃心情的淒冷。再與“長”字相映,刻畫出她晝長難耐的孤寂無聊的心境。

  從細節解讀形象

  詩詞中很難像記敘文、小說那樣對人物形象展開描寫,多是通過細節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如李端的《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詩人駕馭文字,舉重若輕,而形往神留,藝術造詣極深。“即便”二字,於虛處傳神,為語氣、神態、感情之轉折處,一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態,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少女內心隱祕,本不欲人聞,故於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而“北風吹羅帶”看似客觀描寫,但人物內心之思緒盪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詩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線條勾勒輪廓,隱祕處仍歸隱祕,細節處只寫細節。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心脾。

  從轉換弄清思路

  轉換即詩詞的脈絡。具體說,就是一首詩詞是如何開頭、展開、變換、銜接、結尾的。

  如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其一***》:“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這是皮日休《館娃宮懷古五絕》的第一首。第一句“綺閣飄香下太湖”,從正面著筆寫吳王如何迷戀聲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轉到對越軍出其不意進襲,爬上姑蘇臺的情景的描寫,說是“亂兵侵曉上姑蘇”。前二句揭示了吳越的不同表現:一個通宵享樂,一個摸黑行軍;一邊輕歌曼舞,一邊短兵長戟,在鮮明對比中,蘊含著對吳王夫差荒淫誤國的不滿。然而從三、四句看,詩人不去指責吳王,卻把矛頭指向了越王。批評勾踐只送去一個美女,便賺來一個吳國,“大有堪羞”之處。

  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難道吳越的興亡真就是由西施一個女子來決定的麼?顯然不是。但寫詩忌直貴曲。所以詩人故意運用指桑罵槐的曲筆。他的觀點,表面上看似批評越王打敗吳國太容易了,只靠一個西施。但仔細玩味全篇,是在說,越國只靠一個西施,怎麼能夠打敗吳國呢?可見,打敗吳國的,只能是吳王的荒淫腐敗而已。這種轉換,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錯覺,明嘲勾踐,暗刺夫差,使全詩盪漾著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修辭手法

  比擬:藉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動。

  將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某特徵,表達作者某情感。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⑴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語言、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將什麼賦予生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某特徵,表達作者某情感。

  ⑵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做彼物來寫。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借喻與借代辨析·

  反覆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覆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覆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迴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1. 連續反覆***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覆***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藤野先生》***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鐘雲外溼”***杜甫《夔州雨溼不得上岸作》***以“溼”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溼”,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