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備考策略

  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中國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寶,承載著我國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文言文作為歷年高考必考的重頭戲該如何備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把握《考試說明》

  必須研讀《考試說明》,把握方向。因為《考試說明》是《考試大綱》的細化,是規範考試命題和指導考試備考綱領性檔案。閱讀《考試說明》,必須全面把握,準確理解,尤其要注意命題原則、內容增刪、考點分佈、題型題例四個方面。明瞭高考文言文“考什麼”“如何考”,備考才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少走彎路,有的放矢,提高文言文複習的效率。

  :***二***構建知識網路

  高考能力的考查,實際上是考查考生頭腦中的知識網路的吸納、儲存、提取和運用的能力。文言文經過長期的發展嬗變,業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獨立的知識架構,因而在複習備考中,如能分類排列,歸納綜合,形成周密而條貫的知識系統,複習備考就會事半功倍。文言文知識包括下列專案:

  1.字詞

  文言實詞是文言文的主要構成部分,熟記並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當從三個方面入手:瞭解一詞多義,把握詞類活用,注意古今異義。這些內容平時雖已習得,複習時猶須進一步系統化。至於文言虛詞,儘管數量遠不及實詞多,但使用的頻率之高、語法功能之強,遠勝於實詞,故不可小覷。尤其是《考試說明》規定考查的18個虛詞,更需要辨明分類,記清用法,通曉古今,掌握規律。

  2.句式。

  《考試說明》中列出古漢語常見四種文言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複習的重點是:倒裝句。因為其古今差異大,出現的頻率高,倍受命題者青睞。考生欲要熟練掌握,就得鑑別比較,歸納總結,這樣才會功到自然成。

  除了標點斷句外,修辭、篇章和文化文學常識等方面的知識,或許不會直接設題,但隱性的考查是肯定的,因此也應將它們納入知識系統,進而構建一個完整的文言文知識網路。

  :***三***理清解題思路

  高考文言文閱讀測試,一般由五至六道題組成一個題群。依次為:實詞理解、虛詞辨析、標點斷句、作者觀點評價、內容要點概括和句子翻譯。尤其是近幾年來,廣東高考文言試題更重視透過語言形式來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為了適應考試的要求,考生務必嫻熟掌握文言文閱讀方法,提高解題技巧,總結答題規律。下面具體談談文言文閱讀技巧和高考常見題型的解題思路。

  1.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近幾年廣東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均是人物傳記,傳主多為廉吏、義士、忠臣、勇將。閱讀時,須首覽全篇,整體駕馭,標出文中重要句子,圈出句中關鍵詞語,提取文章主要資訊:寫的是什麼人,其生活在什麼時代,幹了什麼事,涉及到什麼人。弄清這些頭緒,就能準確地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態度。其次,還可以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藉助題目所提供的選項,如對詞語的解釋,文句的翻譯,並將它們還原到材料中的對應之處,亦有助考生疏通文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詞語理解,結合語境。

  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的基礎,也是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近年來,廣東高考文言中“言”的試題,由於側重考理解能力,越發重視考查在特定的語境中實詞的含義。譬如2013年第5題C項“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中的“繩”字,題面釋為“捆綁”,如果僅就這單一句子來看似乎也可通,但是聯絡下文來看就不妥了。由前文“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可見,在如何處理這數百個犯人的問題上,張詠與部屬意見相左,前者只想輕罰後遣散,而部屬則希望對他們繩之於法,以儆效尤。聯絡上下句,便可推斷此處的“繩”應釋為“用法律制裁”。所以詞義理解,必須結合語境,就句意定詞義。

  3.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今年的文言文考查依舊沿襲去年的風格,將文言句子的翻譯仍作單獨設題。文言文翻譯固然要恪守“信”、“達”、“雅”的原則,但作為高考,尤其要忠實原文,關注採分點,不添、不損、不漏,直譯為主,“信”字當頭,只有在直譯不能準確地傳達原意或難以生動、完美地展現原文語言風格的情況下再酌情“留***保留***、補***增補***、刪***刪除***、調***調整***、換***替換***”,採用意譯。重點的詞語、特殊的句式,必須字字有著落、句句有交代,惟妙惟肖地完成古漢語向現代漢語的轉錄,不要出現任何的遺漏。譯文力求句順文從,形神兼備。

  4.評價觀點,披文入情。

  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考綱明文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儘管這幾年淡出了命題者的視線,但作為高考的常態題型,複習時仍不容忽視。如何解答此類題目?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從作者的情感著手。因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智慧的產物。而任何情感,無論是熾熱奔放還是溫婉含蓄,都是透過人物、事件、事理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表現出來的,所以沉浸其中,“沿陂討源”,走進文字深處,審視作者對人與物、事與理的褒貶好惡,品味、涵詠和體悟潛藏在作品的內在情趣,就能“披文以入情”,觸控作者的心靈,正確地揣摩、領悟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進而選出符合題乾的答案。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