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學方法

  對於現代散文的閱讀,高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的比例比較重,在高考中所佔的分值也較大,是最能夠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專案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一、創設情境,融入美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創設的環境中自然、快樂地學習,是教學寫景散文的重要方法。上課之前,我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動的教學環境。比如教學《草原》時,課文第一節展現了草原的無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無垠的草原,讓他們理解“一碧千里”,然後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給草原增添了無限生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秀麗的自然風光,而且能引發學生審美情趣,進而激發學生欣賞散文的熱情。

  2、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關活動。組織學生到縣內風景名勝地去旅遊,然後閱讀描寫這些地方的優秀散文,進行欣賞和感悟,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於提高學生欣賞能力。例如,《桂林山水》、《黃山奇石》等文章,儘量以錄象、視訊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閱讀和欣賞這些寫景散文。

  二、品味語言,感受美

  儘管各類散文都講究語言美,但寫景散文將語言美髮揮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極致。品味語言是中學生學習散文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他們能夠透過優美的語言在心中獲得有關景物的生動形象,獲得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也獲得對語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朗讀,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語言細節特別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如《鄉下人家》一課中,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這裡,“青”“紅”“碧綠”寫出了鄉下人家院子的顏色之美; “風趣”,表現了藤和葉不同的魅力;“可愛”描繪了農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斷。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指導誦讀,提升美

  寫景散文,非常適合於朗誦,通過朗誦,學生能更透徹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內涵,更透徹地領會作者飽滿的感情,在朗誦中,學生的思想感情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不知不覺中培養起豐富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我就引導學生反覆朗誦,讀出江水的“靜、清、綠”。學生越讀越入情,充分體會到了江水的美麗。我覺得寫景散文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語言、指導誦讀等手段,能夠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點,感受到美,享受著美,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散文的能力。

  四、根據散文的所狀之物,儘量提供實物

  我提供實物讓學生觀察,然後欣賞散文,體會作者描寫的準確,用詞的恰當,感情的充沛。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狀物散文欣賞能力。楊梅成熟是四、五月,教學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就可以選在這段時間,楊梅是仙居的特產,仙居的楊梅個大、味美,教學時,我把實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觸控、品嚐楊梅,再結合回憶,體悟和欣賞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狀物類散文的教學,比如葉聖陶的《牽牛花》、郭沫若的《銀杏》等文。

  五、結合狀物散文內容的特點,開展遊戲化教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為此,我創造條件,開展遊戲化教學。比如我在組織學生欣賞《荷花》時,我先讓學生仔細閱讀,然後讓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麗的荷花,在春風的吹拂下盡情地開放,然後體味文中的象徵意味。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後,組織幾個學生根據情景自編情景劇進行表演,使全班學生能輕鬆完整地欣賞散文並理解它。這樣,整個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發展,培養了欣賞能力,培養了審美情趣。

  六、注重個性化的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閱讀是一種非常自我、非常個人化的行為,面對同一文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就是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教學《荷花》這篇課文時,這位教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為什麼喜歡。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大聲讀、輕聲讀、默讀……都可以。對於喜歡的句子,有可能我喜歡這句,你喜歡那句,就算喜歡的是同樣的句子,我認為它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你認為它形象的寫出了荷葉多……從學生交流的情況來看,答案五花八門,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老師不希望出現的,但不管如何,這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是學生自己“讀”來的。而老師所要做的是“珍視”,不要一味的否定。

  七、注重積累

  新課標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課文《荷花》中有這樣幾句描寫荷花的句子:“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樣描寫花的句子非常優美,只要學生掌握它們,碰到要寫花,也可以這樣來寫。有學生就在他的習作中這樣寫到:“花壇裡的花開得特別多,萬紫千紅,千姿百態:有的是金黃色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白裡透著粉紅,還有大紅色和玫瑰紅的……它們朵朵亭亭玉立,象一個個俊俏的少女。”

  教學實踐證明,散文的種類雖然繁多,但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只有認清不同的散文種類,抓住不同種類散文總體結構的藝術特徵,把握它們不同的藝術創造規律,才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透徹的解析,從而取得更切實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

  一、對散文文體的再認識

  散文,自古就有。在我國古代,為了區別於韻文、駢文,凡是不押韻、不重視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統統稱之為散文。按照時間的發展,散文可分為古代散文與現代散文。目前小學教材中出現的散文基本上是現代散文。

  現代散文,通常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相併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散文,是指小說、詩歌、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文章,除以抒情、議論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短評、小品、遊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傳記等樣式;而狹義的散文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抒情、議論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小學教材中選用的散文,一般為狹義散文。這類散文依據其內容通常還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稱之為敘事性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字裡行間充滿作者濃郁的情感,如教材中《草原的早晨》《槐鄉五月》《桂花雨》《黃河的主人》《只揀兒童多處行》《月光啟蒙》《望月》《灰椋鳥》《姥姥的剪紙》《安塞腰鼓》《草原》《天遊峰的掃路人》等。另一類是以寫景、狀物來抒發作者感受的散文,稱之為抒情性散文。這類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其著力點在於準確地使用能表達作者強烈感情的詞句上;作者往往藉助具象,將文中的景或物作為具體的情感寄託,運用比興、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這類散文教材中安排得特別多,如《小池塘》《春到梅花山》《夕陽真美》《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雲霧》《荷花》《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燕子》《鳥語》《黃山奇鬆》《黃果樹瀑布》《秦兵馬俑》《音樂之都維也納》《三亞落日》《煙臺的海》《廣玉蘭》《夾竹桃》等。還有一類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稱之為議論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這類散文在小學教材中不多,如《最大的麥穗》。

  二、教材中的散文教學價值思考

  低年級段的教材中,大部分課文是童話、寓言、小故事、兒童詩等,但也安排了少量的散文,如一年級的《小池塘》《草原的早晨》,二年級的《夕陽真美》等。針對這些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散文,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該怎樣教?首先,我們在備課時要思考,不管什麼體裁的課文放在低年級段,其教學目標要求應依據低年級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去確定。從《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知道,低年級段的閱讀教學其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因此,我們在教學低段散文類課文時,仍然把主要目標任務放在藉助散文這個文字去教學生識字、寫字,而不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繁瑣地分析文字內容、研究這個文體上。其次,讓學生初步感知散文這個文體的課文很美,利用這種文字指導學生很好地去朗讀,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這兩點,就是低年級段散文教學的最主要目標。

  到了中、高年級段,閱讀教學在完成保底目標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詞語並積累的基礎上,開始逐步強化不同文體個性化的教學目標要求:在中年級段,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抓關鍵詞句在文章中是如何表情達意的,也就是教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的,怎樣把一段話寫具體、寫生動;在高年級段,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著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也就是重點要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進行表達的。因此,散文教學也應當按照這樣的目標要求進行教學。教師在備課、教學時,應當更多地去思考、挖掘這篇散文自身所特有的教學價值。如教學《廬山的雲霧》這篇散文,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抓住這樣一些教學因素:一是四字詞語的大量運用,使文章的語言顯得優美、明快;二是突出重點段的描寫,如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用比喻、聯想等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特點;三是採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使讀者對廬山雲霧的特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教學因素隱含在課文裡,所以在學生學完這篇課文後,教師還可以利用好這個範本,進行教學的遷移,設計讀寫結合的小練筆,讓學生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把熟悉的一處景物寫具體、寫形象。這些分佈在文字中的表達方法,教師在備課時應當很好地去把握、挖掘,並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揣摩、感悟,進而讓學生學習、運用這些表達方法。

  三、散文教學應當採取的策略

  1.多給時間讓學生誦讀涵泳

  在教學散文時,教師要在學生的讀上多作思考。一是要把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捨得在課堂上多給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要通過朗讀,把課文中那些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進而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過朗讀,讓學生讀出蘊藏在文字裡面的韻味及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體會到文章的精妙;要通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特別對那些抒情味極濃的散文,如《槐鄉五月》《桂花雨》《田園詩情》《只揀兒童多處行》《音樂之都維也納》《草原》等課文,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於音樂,指導學生進行配樂朗誦,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更有衝擊力地叩擊學生的心靈,從而引起共鳴,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趣和能力。二是要根據不同的課文精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如敘事散文,一般是夾敘夾議,讀起來要舒緩、平穩;寫景散文,描寫生動、形象、細膩,就要讀出它的意境美;抒情味很濃的散文,由於作者情感的變化起伏,讀起來輕重緩急變化不斷。還有一些課文,有它自身明顯的特點,如《月光啟蒙》語言風格很明顯: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所以在朗讀這篇課文時,其語調應該是清亮、明快的,節奏感很強;再如《安塞腰鼓》一如安塞的腰鼓:壯闊、豪放、火烈,因此文章要讀得雄渾、有力、有氣勢;而像《望月》《姥姥的剪紙》《天遊峰的掃路人》等課文則要指導學生讀好能表現人物形象、品質的人物對話。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還應當具備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在教學需要時,教師能進行示範朗讀。三是要指導學生對經典的篇章、段落能熟讀成誦,最後能背誦、積累。

  2.多在品悟語言上下工夫

  教學散文,僅僅靠朗讀還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進而增加積累。有些散文,用詞華麗、華美,大量運用四字詞語、成語,有氣勢,如《廬山的雲霧》《九寨溝》《田園詩情》《黃河的主人》《秦兵馬俑》等;有些散文,語言生動、形象、準確,如《拉薩的天空》《三亞落日》《煙臺的海》等;有些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如《桂花雨》《燕子》《鳥語》《音樂之都維也納》等;有些散文,語言簡潔、精當,有韻律,具有繪畫美和音樂美,如《安塞腰鼓》《田園詩情》等。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比較不同作者的語言風格,如《安塞腰鼓》《草原》這兩篇課文的語言風格就很相似,作者喜歡用短句,經常是單詞成句、單句成段,並大量使用排比、疊詞、疊字,使語言簡潔、明快,有韻律美感;再如學到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兩篇狀物散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兩篇散文的語言進行品悟、比較,可以發現《廣玉蘭》一文的詞句華美一點,而《夾竹桃》的語言則平實一點,但都表達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品悟語言環節,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那些經過作者精心錘鍊的語言,從語言文字上去體會作者所蘊藏的情感,去感受語言的魅力。

  3.引導學生揣摩不同的表達方法

  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在完成保底目標識字、寫字、朗讀、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其重點是引導學生揣摩、學習作者是如何進行表達的,進而能夠學著進行運用。教材中不同型別的散文,有著不一樣的表達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像寫景的散文,常採用時間順序、移步換景法。如《黃果樹瀑布》一文在寫法上有這樣一些特點: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寫出了黃果樹瀑布的壯美景觀;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對黃果樹瀑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善用、巧用比喻,將實寫、虛寫結合起來,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描繪的景緻意境優美,如詩如畫;開頭與結尾相呼應。像狀物的散文,有的採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有的採用列資料、作比較、舉例等說明事物的方法。如《廣玉蘭》就是直接描寫它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而《夾竹桃》作者既對夾竹桃進行了直接描寫,還利用第三自然段作了側面描寫,寫院子裡的14種花,從而進一步襯托出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作者對它的情有獨鍾;《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作者主要是寫兒童,卻又用了許多筆墨去寫花兒,用來進一步襯托冰心老人對兒童的喜愛;《秦兵馬俑》一文,作者採用列資料、作比較、舉例等方法來寫兵馬俑規模的巨集大、型別的眾多、個性的鮮明。像敘事的散文,一般都比較平實,但為了表達情感,作者或夾敘夾議,或採用擬人、比喻、聯想、誇張等手法,來增強文章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如《灰椋鳥》擬人、反問手法的運用;《姥姥的剪紙》排比、誇張手法的運用;《安塞腰鼓》排比、比喻、聯想手法的運用。

  4.適時地進行遷移訓練

  在教學中可以進行這樣一些遷移訓練:***1***有些課文在課後練習中就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進行一個小練筆,如《廬山的雲霧》、《鳥語》。***2***有些課文,在寫法上有特別之處,可以針對具體的課文進行設計。如學完《燕子》一文,可以讓學生學習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和活動特點寫燕子活潑可愛的這種抓特點狀物的方法,寫一寫身邊喜愛的一種小動物;如《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採用典型的先總寫後分寫的構段方式,學完後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構段方法,寫一個物或一處景;如《三亞落日》一文是寫日落的,課後可以讓學生閱讀巴金的《海上日出》,並佈置學生觀察當地的日出或日落,寫一篇日記。***3***有的是一個單元都安排的寫景散文,單元學完後,就可以設計一個小練筆。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都是寫景的散文,單元課文學完後可以讓學生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寫一寫家鄉的一處美景。***4***有些課文是寫某一處景或介紹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的,可以設計“小導遊”,讓學生進行復述、講解訓練。如《泉城》介紹濟南城裡的各種有特色的泉;《九寨溝》介紹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田園詩情》介紹荷蘭的田園風光;《音樂之都維也納》介紹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三

  一、敘事抒情類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言俗而文不甚深”的文章,它們並沒有濃妝豔抹的嬌容、發人深省的哲思、力透紙背的見地,對這樣一類文學作品,師生常常缺少熱情,如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孫犁的《亡人逸事》、老舍的《想北平》等,這類敘事抒情類散文常常給人這樣的感覺。這樣的作品,它們的教學內容該如何確定,教學方法該如何選擇呢?以下是筆者拙見。

  1.依據文體確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認為,依憑文體確定教學內容,是確定教學內容的根據之一。我認同這種觀點。

  敘事抒情類散文的主要內容一般是敘述或描寫人、事或景,在敘述或描寫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想北平》就是通過敘寫北平的景與事,抒發對故鄉深深的思念和深切的憂慮之情。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說,著眼點應該是:第一,作品所描寫的物件及其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體會語言風格和魅力。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一提起北平***或北京***,我們首先會想到什麼?通常的答案是天安門、故宮、頤和園、香山、八達嶺長城等名勝古蹟。老舍作為老北京人,為什麼在《想北平》中不寫這些,而寫一些尋常而細小的事物,如衚衕裡的房子、院子、樹木、花草、蝴蝶、蜻蜓、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為什麼還寫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這四座歐洲歷史都城?為什麼說“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這些問題是本文的重點、難點,提出這些問題也符合文體的特點及語文學科的特點。這些問題如果明確了,學生就基本上能夠理解北平的特點,理解作者樸實的語言中蘊涵的深沉的思想情感了。

  2.依據學情確定教學內容。

  依據學情確定教學內容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無可置疑的。學情包括學生的閱讀積累、生活經驗、對作品及作者的熟悉程度、質疑問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因素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到。在確定教學內容時選擇學生有閱讀困難、有疑點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那些學生沒有經歷過、沒有閱讀過的不熟悉的材料,也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確定為教學內容。對於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或容易出現偏差的文字內容以及與文字、作者有關係且對理解教學內容有幫助的文字以外的知識都可以列入教學內容。例如大部分高中生都是在自己故鄉的學校學習,有的人甚至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因此很多學生無法體驗到那種離開故鄉後的深深思鄉之情;而老舍的《想北平》寫於1936年,正值***之秋,這種思念北平的心情中更帶有一種擔憂之情,這種擔憂之情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無法體會到的。教學時可以通過介紹背景知識,讓學生真正理解老舍的這種情感,然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去體會這份深摯的思念之情與憂慮之情。

  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這兩句話在《想北平》中多次出現,為什麼多次表達“說不出”的意思呢?怎麼理解它的意思呢?

  這些問題是文字可能產生的難點、疑點,也是學生的興趣點,應該作為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

  二、敘事抒情類散文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篇散文作品最能打動人的,往往是文中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所以,教師應注重散文的教學方法,讓散文教學體現美的特質。

  1.從語言入手,披文入情,品味平實的語言中蘊涵的深沉的情感。

  這是散文閱讀的基本方法,也是課堂教學中“語文性”的體現。

  首先,要抓關鍵語句,披文入情。一般說來,一篇文章中的關鍵語句總是有表徵的。從內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題意的語句以及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語句。從表達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發表議論的語句。從結構上看,要注意領起後文或收束前文的語句,前後呼應、承上啟下的語句,有重要指示代詞的語句,位於全文或全段開頭、結尾處的語句等。從修辭上看,要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問、排比、象徵等手法的語句以及語意比較含蓄的語句等等。還要找準“文眼”,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的“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便是“文眼”。

  其次,抓感情的凝聚點。作者的感情總是會在文中凝聚在一點,尤其是散文,這一點是感情的鋪展,找到了這一點,就是找到了文眼。老舍在《想北平》中寫到:“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這兩句話也是全文的文眼,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這不是一篇介紹北平的遊記,而是思鄉的散文。

  2.深情朗讀,喚醒人生體驗,讓讀者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

  想要在散文樸實自然的語言中讀出蘊涵的豐厚意蘊,首先就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初步感知散文語言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使學生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深入體味文章豐富的內涵。深入淺出的文章,言簡意豐的語言,要知其“深”,知其“豐”,就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細心玩味。只有不脫離文字的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因此,作為以本色語言感染讀者的散文,更要重視語言的品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的人生體驗,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3.知人論世,探幽訪微,探究作品背後的故事或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獨特的個性、人格的印記,並且往往帶有一定的社會的、時代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時,不僅要通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中所描寫的景物、意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多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生活經歷等寫作背景,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下面的教學片段就是典型的例子:

  師:我們看到最後一段:“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從這句話中大家讀出了怎樣的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很好,還有沒有其他的感情呢?這篇散文寫於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平。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何梅協定》,北平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作者這句話除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之外,還體現了什麼感情?

  生:擔憂。

  討論到此學生才真正懂得老舍為什麼“要落淚了”,才知道“真想念北平呀”六個字的分量。

  散文是個性化體驗的產物,是純正思考的結晶。散文是人類心靈的袒露,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鑑賞。能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作者的感情有所溝通,才能讀懂散文,讀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