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學的發展現狀

  散文閱讀及其鑑賞是語文高考分量很大的一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語言發展水平是衡量他們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正是通過語言來表現出來的。俗話說的“聰明的人會說話”就是這個道理。擅長語言交際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小學生,被教師、同學、朋友、親人賞識的機會相對會多一些,“小時侯很會講的,人越大越不肯開口。”這是調查中家長最普遍的一種反映。據瞭解,很大一部分孩子在進入初中後,開始不願或不善表達。以課堂發言為例:小學生最踴躍、初中生寥寥無幾、高中生根本不回答,以至於很多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根本不設課堂提問部分。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學生不願說,老師就不問,老師越不問,學生表達能力就越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小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在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從語文課堂入手。學生口語能力不高,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不受重視的原因。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掌握母語這一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聽和說的本質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活動資訊、情緒、情感等活動,所以從小學開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口語交際是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反映,口語交際能力強弱也是衡量小學生綜合素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不但要會聽,會說,而且還得講究文明禮貌。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十分重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口語交際教學要實現教學目標的優化,要著眼於整體,追求一種綜合效應。語文教學中每一個口語訓練都應當突出重點目標的同時兼顧其它素質的訓練,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語音、詞彙、語法和語言風格等能力訓練的同時,進行語言能力、人際禮貌、環境身份協調、跨文化衝突等交際規則的培養。要求學生在達到“準確、流利地用普通話表達”的基本要求後,再根據不同年齡提出不同階段要求,如“把話說清楚;把話說生動;把話說得有文采”等,並對有語言表達方面特長的學生,提出“把話說得有感染力”等更高的培養標準。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口語交際理性化。口語交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交往理性,是個體生存的元能力和基本狀態,是其社會化的載體和內容。簡單地說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際雙方是面對面的傳遞資訊,且“聽”與“說”的角色在不斷變換。“口語交際”不同於“說話”,它比“說話”的要求更明確,更具實踐意義,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演講”,“演講”一般是資訊的單向傳遞,參與的雙方缺乏親近感。

  2、口語交際基礎性。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突出基礎教育的本質特點,把目標定位在基礎性上,以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基本素質為主。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總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高中教學大綱則要求:“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

  3、口語交際主動化。學習口語交際,就要使學生在意識上想參與,敢參與,有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的精神;在品德上,積極、誠信、平等、合作、有奉獻意識,相互尊重;在思維上,機敏靈活,即時變通,語言表達邏輯嚴密,以豐富的知識啟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

  4、口語交際社會化、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的需求為價值取向。開發學生潛能,弘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個人內在意識的強化,超越自我,走向社會,在開放的,多元化的世界裡瀟灑地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每一個學生都因為有口才、會交際而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三、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

  1、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的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從社會學角度講,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每一堂課都為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語文課上尤其如此。所以語文教師課堂上要有訓練的意識,融口語交際訓練於閱讀課和作文課中。在一些好的語文課上,教師這方面的引導、矯正等往往不著痕跡,做到與課堂主要教學目標水**融。下面就此談談一些嘗試。

  ***1***每節“三分鐘的演講”“兩分鐘的評說”:學生在課外三五成群,經常是侃侃而談,但面對大家卻膽量頓消,為此我們的做法是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在條子上,裝在盒子裡,課前抽條準備,上課後站在講臺上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後,由另一個同學講評。同學評同學,無所顧忌,有感而發,肯定中有建議,不足中有補充,常常會贏得大家的掌聲。

  ***2***“課前美文欣賞”:課前安排一個學生準備一篇優美的詩歌或散文,在臺前朗讀,要求其他學生仔細傾聽,然後讓一位學生複述美文中自己認為最好的語句。由此生髮出一篇口頭作文,這樣既訓練了口語,也提高了作文水平和美的鑑賞能力。

  2、通過課外活動,開闢口語交際的新途徑。

  ***1***開展校內的口語交際活動。語文課外活動與學校實際、語文教學、語文興趣小組相結合,可採用多種形式,如講故事、演講比賽、看動作即興表演等。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學生獲得了口語交際的材料,同時擁有了口語交際的機會。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絕好的口語交際素材。筆者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工廠、街道、農村、部隊進行實踐活動,組織春遊、軍訓、遠足旅行,開展重陽節敬老活動,參觀採訪本鎮有特色的文化家庭,讓學生們接觸社會,熟悉火熱的生活,在實踐中學會分析,增長才幹。

  四、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方法。

  1、創設交際情境,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1***通過教師語言創設情境。

  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在課堂合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勢必作用於學生的心理。教師自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的夥伴,努力營構輕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輕裝上陣,敢於表達並樂於表達。比如:筆者在上口語交際課《我愛畫畫》時,先讓學生猜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什麼?當學生猜出謎底***“畫”***後,再告訴學生:“畫畫可以讓我們看到美麗的校園,雄偉壯麗的三峽,漂亮的鮮花,可愛的小動物……可以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順勢揭示課題———《我愛畫畫》。有趣的謎語,生動的語言吸引了學生,可以喚起他們濃厚的說話興趣,讓他們興致勃勃地交流自己對畫的喜愛之情。

  ***2***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提高語言技巧,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會對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動物故事等表現出極大興趣。

  ***3***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口語交際訓練生動化。畢竟學生和老師一起的時間多在課堂上,受時間和空間條件制約,有時無法創設情境。但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將教師無法描述,學生沒看過的東西或景象,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更激發了學生興趣,對口語交際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努力實現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一個聽方與說方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的雙方處於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互動。

  有一些口語交際的話題,雙向互動性是顯性的,操作起來也比較容易。如某小學教材裡“小猴借鉛筆”這個話題,有這樣的文字提示:小猴子是怎樣向熊貓借鉛筆的?熊貓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小猴子是怎麼還鉛筆的?熊貓是怎麼說?怎麼做的?教學時,只要讓學生弄清這個話題的提示要求,分別讓學生扮演小猴子和熊貓,按照提示問題的順序,連說話帶動作表演起來,就可以進入互動狀態。

  有一些口語交際話題的互動性不夠明顯,雙向互動往往會被忽略,教師在教學時要特別留意。如“學會勸阻”,題目要求對在公共場所的不適當甚至危險的行為加以勸阻。如果教學時只關注“勸阻一方”怎樣說話,那麼這個話題就失去了互動性,變成了“看圖說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勸阻一方”說話,還要讓他“能言善勸”,也要引導“被勸阻一方”說話,讓他“能言善辯”。這樣在表演時,才不會變成“獨角戲”。像“道歉”、“祝賀”、“待客”、“商量”、“請教”、“安慰”、“解釋”等話題都屬於這一類。

  總而言之,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一個小學生修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方法、途徑,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

  二

  一、當代散文教學歷程

  散文教學歷經坎坷、曲折,但最終以它的誘人的魅力,被人們所承認。百年語文的發展是錯綜複雜的,分出明確的階段是很困難的,我們只是粗略的分為四個階段。

  1.實用期:小荷才露尖尖角

  1904年語文教育獨立設科,現代語文教育掀起扉頁,獨立設科為“中國文學”,此時只是舊文學教育。現代散文教學稍滯後,要經過醞釀、發韌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現代當文學開始。由於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學校教學輸進了民主和科學的內容,當時的政府也只有通令中學教材開始採用新文學作品和譯文,內容注入了“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討論”。1922年新學制***壬戌學制***實行後,許多中學採用了白話文作為教材。1923年公佈了馮順伯擬定的適用於高階中學《公共必修科學程綱要》,提出了語文科中“文學欣賞”的要求,現代散文教學開始。現代散文作品開始進入語文課本中。穆濟波編的新中學教科書《高階國語讀本》三冊***中華書局,1925年***,將白話文、文言文分編為兩套課本,白話文“國語讀本”應該是較早的散文教學課本。

  但真正意義上現代散文教學份量是很輕的,當時的語文教學是以語體文為主,進行的是語言訓練。 雖然這一時期散文教學的功能,已被教育家們所重視,但語文教育剛剛起步時,散文教學含混在語體文的教學中,被側重於語言文字的教學所遮蔽。

  2.教化期:身世浮沉雨打萍

  新中國成立初期,散文教學過程是從馬克思認識論角度確立的五環節,即“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佈置作業”。語文課由原來逐句講解,機械思想灌輸,發展為重視了從課文字身分析,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思想教育是主旋律,把語文課上成革命式的文學分析課。

  課本以白話文為主,所選散文作品主題是單一的,主要是小說分析形式,抓住人物形象,按階級、出身、歷史肢解分析,進行國際主義、愛國主義謳歌。後來進行一次文學、漢語分科教學的改革,但曇花一現,許多教育專家對此深表惋惜。1963年5月,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提出,課文以散文為主,“散文可占課文總數80%左右,”“課文必須是範文,要求文質兼美”。雖然指的是廣義散文,但散文教學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可惜後來“***”的衝擊,教育成了重災區,一切的語文教學走了樣,也沒有形成散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散文的教學思路也沒有形成。

  3.訓練期:夢裡不知身是客

  經過“***”的混亂期後,人們開始認真反思語文教學水平。專家學者們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表明: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太差。語文教學的任務是抓緊進行語文雙基訓練。接著進行的是紮實的知識與技能的訓練的研究與實踐。

  首先從教材體系上來看,強調基礎知識、基木技能。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的嚴密性和系統性,直至***我們的語文教學仍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而散文教學是文學,是形象思維的訓練,教學中講究涵泳品味、含英咀華,注重情、趣、義的結合,不符合當時思路。

  其次從教學流派或教學模式上來看,新時期教學改革百花齊放,如火如荼,一片流派紛呈的繁榮景象。特級教師於漪以教書育人的深厚情感和精雕細刻的教學作風,被人們尊稱為“情感派”;錢夢龍倡導“三主四式”,被人們稱為“導讀派”;魏書生全面改革語文教學的獨特思路和突出成就,被人們稱之為“民主教學派”;這些教學流派或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智慧的發展,探索出教學結構序列,也考慮到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這些前所未有的成果,得到人們公認和讚許,很值得人們大家學習與推廣。可是這些成果都適合論述類、應用類,不適用於文學類教學。可見,包括散文教學在內的文學教學研究相對滯後。

  最後從教學改革的成果上來,新時期教學改革成果喜人,大家也作了總結。在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而分類教學與文學教學研究的成績太少了。一門心思搞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散文字體的教學少有問津。

  4.鑑賞期: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下,文學教學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大家的理解與肯定。散文字體的教學得到了確立,散文教學受到了重視,專門對散文教學研究也是層出不窮,不少雜誌、報刊中陸續登出對於散文教學的研究成果。散文教學進入了突顯本體的鑑賞期。

  二、現當代散文教學的現狀

  1.散文教學本體被置換

  語文獨立設科後,名家散文也出現中學語文教材中,可散文及散文教學並沒有擁有自己的獨立本體地位。這樣的教學凝固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不斷強化一種文體的知識教學以及閱讀,使學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閱讀,在閱讀中也養成了一定先入為主的觀念和認識。

  2.散文教學模式被單一化

  散文閱讀以散文鑑賞為基礎,必然受到散文創作、批評和鑑賞理論知識的影響。在散文教學中,積極運用先進的理論知識有利於散文教學開展,而且我們正急切地需要這方面的知識。但不能結合散文教學的具體情況和時代的發展,準確地把握和及時吸收前沿的理論知識,散文創作、批評和鑑賞理論也會給散文教學造成不良影響。

  一提到散文,大家都會說,也只會說“形散神不散”,在散文教學中,大家只是圍繞“形”和“神”,言語美,結構美,意境美等讓學生找,讓學生悟,讓學生仿,沒有什麼新的突破。不少學者指出語文教學的這種弊端。“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等似知識又似套話的幾句說法,以不變應萬變”。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散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散文的教與學,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素養,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語感能力、審美能力。而在散文教學常出現偏離語文的現象,散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與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是全人的培養,是通過教學,在言語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用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所以研究散文教學還是任重道遠。

  三

  高中語文教材中編入的外國文學作品,一般都有著鮮明的特點,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環境和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及思想觀念,給學生思想觀念帶來衝擊,待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教學觀念的改變,高中語文中的外國文學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教師都在積極探討多元化教學模式,來改變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的現狀。

  一、瞭解世界文化,認識外國文學作品意義

  高中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是他們人生成長及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他們進行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接受多元化教育並填補知識的空缺,瞭解國外的思想觀念及風土人情,思維向多樣化發展,並全面瞭解世界,接受多種觀念,更全面的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以蘇教版教材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這是一部經典的作品,描述了歐洲社會的風土人情,特別是文中給大家呈現的愛情觀,與我們國內的觀念有著較大的區別,顛覆了學生已有的觀念,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作品中所提倡的愛情熱情奔放,直截了當,學生們饒有興趣,重新審視愛情觀。類似的作品還有如《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巴黎聖母院》節選***,所講述的內容反映了法國十九世紀真實的風土人情,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語言描寫特別喜愛,增加了對國外風土人情的理解,在語言學習及寫作手法上獲得了全新的體驗。

  二、改革教學現狀,重視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也就會讓我們領略到異國風情的文學作品。中外文學作品由於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作品的內涵和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理解本土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在語言和表達方式上易於理解,而外國文學作品由於寫作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習慣上相差很大,學生由於沒有外國風俗習慣及生活經驗的積累,在語言環境、典故,宗教以及詞彙內涵的理解上會有很大的難度。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把這方面的介紹作為教學重點,介紹的方式靈活多樣,教師講解、學生蒐集或大螢幕文字或視訊出示都是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如果教師不介紹,學生就會在理解上產生偏差,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還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宮廷舞會上成年男子之間的決鬥的描述,如果沒有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學生就不能理解這些以致產生學習障礙,教學效果無從談起。

  三、重視教學改革,切實做好外國文學教學

  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依據作品的內容需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首先,在具體內容學習之前應花一定的時間對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詳細的介紹,學生了解了作品的寫作時代背景以及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風土人情,他們就能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介紹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能激發學生加深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其次,教師還應該給學生補充一些與本篇外國文學作品相關的內容,並相互比較,發現作品之間的差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在《辛德勒名單》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與我們平常所見到的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體現人物心理的手法大不相同,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第三,不同的作家,他們的寫作風格也大相徑庭,分析作家的寫作風格,比如莎士比亞作品中優美的詩句等,都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涵養。

  四、重視課外閱讀,不斷增加文學素養積累

  提起外國文學作品,學生往往只是侷限在《安徒生童話》《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其它的幾乎一無所知,這就說明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瞭解還遠遠不夠。由於積累不充足,在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教學時,教師就不能做到深入講解,即使講了,也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逐漸喪失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探究興趣。解決學生文學素養積累的有效途徑就是增加閱讀,只有不斷地擴大閱讀量和閱讀範圍,才能受到外國文學作品的薰陶併產生繼續閱讀其他作品來進行自我提高的需要。另外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和體驗外國文學作品,這樣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獲得深刻的體驗以及多元化的思維,以養成良好的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習慣,不斷增加文學素養的積累。

  總之,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體現了多元化的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文學素養的積累。作為教師也應不斷自我提升,並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對外國文學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在領略不同風情的同時提高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