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診斷與矯治

     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嚴重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
        1.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診斷
        首先表現在班級學習機會差異懸殊,部分學生課堂實用時間少。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有人研究發現,學生獲得分析課文的機會有多有少,大約只有1/5左右能力強、思維敏捷的學生能參與分析課文的全過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長期只能得到部分參與分析全篇課文的機會,還有1/5左右的學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長期得不到獨立分析課文的機會。現代教學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差異常常是課堂實用時間差異造成的。在一系列的連續學習中,初始學習中微弱的實用時間差異可能導致後續學習實用時間差異的擴大。因此說,課堂教學學生實用時間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體體現。
        其次表現在課堂教學密度小、質量差。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儘量提高一般教學密度,又要適當掌握特殊密度。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因上課離題或提問寬泛或用語羅嗦、師生教學準備不足而出現了大量的無效活動。有些片面強調提高特殊教學密度,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因新知識掌握不牢而影響後續學習,造成教學效率下降。同時,教學密度不僅有量的大小,更有質的好壞。同樣的教學時間,既可以用於記憶和理解,也可用於分析、綜合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教學中用於低層學習任務的時間過多,用於高層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時間減少,使教學密度量大質差。題海式學習便是典型。 
        2.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矯治
        2.1 制定準確、明確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避免課堂隨意盲目。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準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優秀而且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濃濃的人文氣息,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們教師在進行每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發揮極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教師應該遵循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從《語文課程標準》這一總要求出發,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緊密聯絡生活實際,明確課堂教學重點。例如筆者在教學《詩人談詩》這篇文章時,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明確了這樣的教學重點:儘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鑑賞現代詩歌的角度和方法,提高自我的鑑賞水平,理解為什麼“一千個觀賞圓月的人就有一千個月光下的故事”。於是筆者根據明確的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案設計,展開教學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2.2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情感,有效催化學生思維。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鬆、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鬆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許多卓有成效的語文教師之所以取得教學的高效率,其訣竅之一正是貫徹教學民主原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僅班級管理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揚民主,就連每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跟學生共同商量。 
這種民主作風將教師的意願不知不覺化作了學生自己的意願,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時間的利用率。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發現,當學生被尊重,其情感被激發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聽得專心,說得由心,讀得用心,寫得貼心的特點,並且這一學習過程會讓他們經久回味,難以忘懷,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激發學生情感的主要途徑有:角色朗讀、音樂渲染、情境再現、藝術性描述、聯絡學生自身生活經歷等等。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注重課堂語言表達,挖掘文字情感之美,通過音樂讓學生沉浸於文字營造的氛圍中;通過朗讀讓學生體味作者內心情感的迸發,引起共鳴;通過回顧自身生活經歷來喚醒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來拉近作者和學生的心靈上的距離。此外,教師自身也應該充滿激情,深入挖掘體悟並且利用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從而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字之間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師生思維也就異常活躍,教學效率自然提高了。
     2.3 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文字都應該為學生服務,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發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全員、全程、有效參入。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而有效的課堂教學。 有專家指出:“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                 
        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程有效參入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堅持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認清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的階段特徵,把學什麼、怎麼學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其次,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不應該是以往的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要增強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魏書生說得好:“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再次,我們教師要讓自己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合理有效的控制課堂教學,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話題,平等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每一個學生恰當巧妙的把新舊知識、課內外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呈現給學生,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思考線索,並且對學生的思維成果及時反饋、點評,教師與學生通過這樣的語文課堂真正一起完成學習任務,共同成長。?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有效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能夠突出課堂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語文教材中有部分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僅靠教師的講解很難明白,這個時候多媒體的運用一定是個不錯選擇。第二,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引入多媒體教學時要特別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密度的訓練,增加課堂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第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的教學多媒體課件應該突出強調它的互動性,而不只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問題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學生只是被教師一步步的引入他預先設計好的“圈套”,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被教師牽著走,教師被課件牽著走,這個語文課堂就只有一個冷冰冰的語文課件,導致學生思維僵化,這不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的悲哀嗎?
        總之,語文課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按語文教學規律辦事 ,從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出發,努力尋找並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徹底改變“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這一現狀,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