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的前提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關於有效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的學者認為,凡是能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慾望。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根據學生學習特點,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求慾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在教《小露珠》這一課時,以猜謎語的形式“閃亮透明小圓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樹葉做搖籃,搖來搖去真自在,太陽出來去無蹤。”這是什麼?我話音剛落,學生就爭先恐後的搶答,看著學生積極的氣氛,我又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小露珠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消失的?經過幾分鐘的閱讀,他們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說:是在夜幕降臨時出現的,在太陽公公出來時消失。有的說:夜深人靜,萬物都入睡時小露珠出現,在早上七點半消失。此時我點撥到:小露珠的出現,為什麼動物們和植物們都喜歡呢?小露珠要走時他們又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小露珠要做時又是怎樣和他們告別的呢?同學們都很積極的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後搶著回答:就像萬物都喜歡小露珠一樣的心情。通過這樣問題情境的創設,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索的慾望。如此同時,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精心備課

  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1、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

  2、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絡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絡,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第三是網路資源。蒐集可以利用的網路資源並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3、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

  4、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功夫。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勤思多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必須構建一種以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為特徵,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為目標的師生和諧、積極探索、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而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與老師交流・・・・・・如:我在教學《小露珠》這一課中,當同學們還在感受小露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了,美化了植物時。有一個同學就冒然提出問題:小露珠滋潤植物,美化植物,裝點著植物,可他自己呢?這時讓你的課堂掀起一個小小的高潮,那是再自然不過了。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學生相互合作,交流慾望極高。因此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及靈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迸射出創造性的火花。

  四、有效練習,深化課堂

  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薰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這是《花鐘》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師:找一找這些花開花的時間? 生:午時花十二點左右開。師:“左右”這個詞可以去掉說午時花十二點開嗎? 生:不可以。師:為什麼? 生:去掉後表示一定在十二點開了,而花開花的時間沒那麼準確的。師:說得真好,加上“左右”顯得更準確。還有與“左右”相近的詞語? 生:大致、估計、大概、大約 師:在句子中用上這些詞語,會讓我們說的話更加準確,可信。用上這些詞語說說其他花開花的時間生:…… 古代關於教學方法的故事,“授之以金,不如予之點金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均是教授學生學習方法的名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保底工程”,也是學生成長中堅實的塔基。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詞,體會意思,找相近詞語,從而掌握用語的科學性、準確性。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有效的語言文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根,要牢牢抓住,實實掌握,不能忽略和放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有效教學方法

  ***一*** 明確目標激趣法。

  目標分為學年目標,學期目標,月目標,周目標,課目標。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的。學生明確了每一時間段的學習目標,學習的難度就會降低,學習的方向就會明確,隨著小目標的一個一個實現,學生的自信心會慢慢的培養起來,有了自信,就產生了興趣。

  ***二*** 設疑激趣法

  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迴圈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慧。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有疑,有疑才會有思,有思學問才會長進。所謂設疑就是創設問題情境。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 競爭激趣法

  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慾強,有競爭意識。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可以開展的競賽有很多,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學習小報比賽,作文競賽等。

  在競爭中,學生踴躍參與,激烈拼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競爭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更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 情感激趣法

  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是豐富的,教師要善於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價值,使之為學生情感的觸發引路。

  一首詩詞,一篇文章,一部電影,都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情感導體,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激發興趣。

  生活中處處皆是語文,教師有廣泛的閱讀,才能有效的蒐集對語文教學有幫助的資源、資訊。例如在教學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文中“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內涵較深,如果學生只從課文中理解,其深刻內涵是不能體會的。我推薦學生閱讀餘秋雨老師的《蘇東坡突圍》一書,並且在教學課件中適當的引用文中片段,使學生對蘇東坡其人及他的生活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資源越來越豐富,它也逐漸成為我們教學最好的助手。製作課件、選擇圖片、蒐集資訊······這些教學設計都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課《保護野生動物》時,大量的野生動物圖片和相關的野生動物資訊都是從網上下載並設計在課件中的,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初中生對電影電視有著濃厚的興趣,適當引導,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時,大多數學生對猶太民族瞭解不多,我在課前讓他們觀看《美麗人生》這部電影,讓他們對猶太人的不幸、堅強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講授課文時,學生能夠更加專注,有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