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美術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

  美術,指佔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也叫造型藝術、視覺藝術。按照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類。“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高中美術教學的幾點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高中美術教學的幾點思考全文如下:

  高中美術教學在很多人看來是一門浪費學生學習時間和精力的一門學科,美術學科的學習既不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任何實質上的意義,也不能促使學生美術能力的提升。在我看來美術學科在高中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的教師只有充分重視起美術的教學,才能更好的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以審美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

  美術學科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在以往更多的教師注重將美術知識灌輸給學生,即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但是教師沒有認識到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美術遠離其本該具有的美感。眾所周知在一個人的幼兒時期,總是會對各種繪畫和圖片感興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隨著學生對美術知識認識的加深,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少的學生會由衷的喜歡美術這門課,學生學習美術是為了考試,是為了給高考加分,久而久之美術學科也便失去了其原有的教學意義。我們不妨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學生真的就不喜歡美術了嗎?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們發現學生只是對教材中的美術不感興趣,只是對課堂上的美術不敢興趣而已。所以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我認為美術教師應該將美術教學的重點放在審美教學上,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度強調:讓學生走馬觀花的欣賞100幅畫,不如用心的欣賞一幅畫。例如在欣賞梵高的佳作《向日葵》時,我沒有選擇其他教師的方法,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裡欣賞了數百幅畫,而走馬觀花的形式使得學生的目光停留在每一幅畫上的之間只有幾秒。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我選擇利用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來幫助學生來欣賞這幅畫。這幅在學生眼中充滿抽象意味的向日葵並沒有想象中的令人震撼,也毫無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賞這幅畫時,我先讓學生來了解向日葵的特性,讓學生了解到向日葵的生命雖然只能維持一個短短的夏天,但是其所帶來的生命力卻非常的令人震撼。在瞭解這一點之後,我再讓學生來了解梵高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誤解,而梵高並沒有因此產生懈怠,他將自己短暫的一生都獻給了美術,他對向日葵的鐘愛正是他對生命力強烈渴望的表現。在熟悉了這些內容之後,再讓學生來欣賞《向日葵》,那麼擺在學生面前的將不再是冷淡的植物,而是一個有些有肉的生命,由此《向日葵》的美才能被我們的學生真正的接受,學生的審美情趣才能通往一個更深的層次。

  二、以交流為核心,提高學生與畫對話的能力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每一個幅畫都不僅僅是一幅畫,我們應該品味到作品之外的內容。那麼既然每一幅畫代表著一個生命,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這些生命對話,只有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好的瞭解美術,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而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了對對話交流的重視程度。教師錯誤的認為高中生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有效實現與美術作品對話的,因為這些學生看到的永遠是美術作品所散發出來的表象。但是我在教學中卻把學生與美術作品的對話放在了教學的重要位置,學生只有在與美術作品對話的過程中才會發現更深的東西。

  例如在欣賞名畫《蒙娜麗莎》時, 我想在欣賞之前絕大多數的學生已經對這幅畫並不陌生了,更有甚者還能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從學生的看法中我發現學生對《蒙娜麗莎》的印象僅僅停留在“笑”上,我們不能否認“笑”是《蒙娜麗莎》一個鮮明的特點,但是如果學生僅僅知道“笑”並不能幫助學生來對其加以有效的欣賞。所以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與其對話,通過一個個問題來實現對話的效果。如有的學生在欣賞這幅畫時暗暗問到:“蒙娜麗莎你的笑的快樂的呢?還是悲哀的呢?”有的學生這樣問道:“蒙娜麗莎你在想些什麼呢?”等等,並且學生在提問的同時也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自圓其說,於是此時圍繞在學生腦海中的便不再只是單純的笑,而是比笑更具魅力的東西。

  三、以實戰為核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我們更注重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我們期望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裡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可以讓學生的美術能力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快速的突破,而事實上看似豐富多彩的一節美術課能夠給學生留下的知識則是少之又少,可以說一旦下課鈴聲響起,課堂上所欣賞的各種作品變都會成為過眼雲煙,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用心的感受美術作品呢?最佳的方式莫過於以實戰為核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僅表現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表達上,也表現在美術實踐的表達上。

  例如在我們在欣賞《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時,首先需要讓學生用連貫的語言將自己對這幅畫的感受真實的表達出來,如有得學生在這樣表達:“蒙娜麗莎的笑包含了很多的東西。”對於這樣的回答我們不禁要問“那麼蒙娜麗莎的笑到具體包含了哪些東西呢?”可見能否將自己的想法準確的表達出來也是一種能力的表達。有一個學生這樣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從蒙娜麗莎輕微上揚的嘴角中,我既感受到了絲絲的喜悅,卻又帶有淡淡的憂傷,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這個回答與前一位學生的回答相比,就更加的具體,更加的逼真。此外在欣賞之後,我們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作業,即讓學生來完成一幅“笑”的作品,學生可以通過相機或畫筆記錄下生活中令自己感動的笑,學生通過認真的觀察和思考,會在生活中發現很多同樣精彩的“笑”,同時在記錄的那一刻,我相信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也勢必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必須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在實踐和交流中更好的認識和學習美術這門學科,從而為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