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遞雷鋒精神的精彩範文

  雷鋒精神的實質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1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並不是每一個都具有象雷鋒同志那樣無私奉獻精神,而是每一個人能做到為別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幫助,我們微不足道的幫助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大問題,這不是能用價值衡量的……

  我們今天的所謂學雷鋒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雷鋒,每年三月五日的學雷鋒活動更多帶有一些紀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語:“雷鋒叔叔三月來了四月走”。

  雷鋒精神與愛心

  我們今天的所謂學雷鋒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雷鋒,每年三月五日的學雷鋒活動更多帶有一些紀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語:“雷鋒叔叔三月來了四月走”。

  雷鋒精神體現在一個個具體行為當中,我們對雷鋒精神的理解也是從他的具體行為認識的,這樣人們理解的雷鋒精神比較狹隘具體,把扶老攜幼、扶微救困、幫助別人做一些事情理解為學雷鋒,這當然是誤解了。雷鋒精神自然樸實無華,並不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它體現雷鋒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鋒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之所以無法象他那樣做到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理念無法達到像他那樣忘私的地步。我們用偉大形容雷鋒同志,也說明不是人人能達到雷鋒精神,我們只能有一部分行為達到雷鋒精神的要求。

  雷鋒精神的實質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不可能要求大眾普遍象雷鋒同志那樣付出去幫助別人,這樣的話,雷鋒的平凡就不可能成為昇華到偉大。

  時代在變,我們國家進入商品交換時代,曾經的無私幫助變成有償服務,這就不可避免使傳統的雷鋒精神受到挑戰。雷鋒精神是永恆的,但是,體現雷鋒精神的行為並不是永恆的。雷鋒精神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們所說的愛心實際是雷鋒精神的另外一種說法。雷鋒精神是一種愛心表達,但雷鋒精神所表達的愛心是更加具體和真實,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愛心卻很抽象廣泛,每一個人可以隨意創造體現愛心的方式,不象雷鋒精神那樣體現在雷鋒同志的具體行為當中。

  我們必須接受時代的變化帶來對傳統雷鋒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認無私幫助變成有償服務也是一種進步。當然我們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變成有償服務,愛心本身體現著社會存在無償服務的雷鋒精神,所以,我們的社會還會有無私的幫助,不是什麼事都要有償服務。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並不是每一個都具有象雷鋒同志那樣無私奉獻精神,而是每一個人能做到為別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幫助,我們微不足道的幫助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大問題,這不是能用價值衡量的。

  篇2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通過這個環保活動,我體會到“為人民服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我以後一定把每一天都當成三月五日,認認真真地對待學習、生活,熱心地幫助他人,讓雷鋒精神永存……

  三月五日這天,我們學校的環保小衛士和紅領巾小導遊在少先隊輔導員張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張家界森林公園,在景區開展了“學雷鋒”的環保活動。

  我們穿著整齊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進入了景區大門。一進門,大家就開始邊走邊拾垃圾,唉!人們的環保意識太差了,在如此風景如畫的地方,遊客們居然也捨得隨手亂扔礦泉水瓶、塑料袋?肆意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大家仔細地草叢裡、路旁的樹枝上搜索著,不肯放過任何角落,一個個幹得十分認真,十分帶勁兒,誰也不嫌髒、不嫌累。

  看見我們這樣,許多來往的遊客對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一個勁兒地點頭稱好,還有的遊客以我們為榜樣,也學著我們的樣子拾起路邊的垃圾。

  一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睜亮著自己的“火眼金睛”,把隱藏在各個角落的垃圾一一擒拿,決不讓任何垃圾漏網。到了猴山,一群野猴對我們齜牙裂齒,搶奪我們手中的食物,大家嚇得哇哇亂叫,膽小的女生都要嚇哭了,但同學們依然冒著被野猴襲擊的危險拾起周圍的垃圾。走著走著,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呈現眼前,我們已經來到了美麗的金鞭溪,但是大家都顧不上欣賞兩岸美麗的風景,還是努力地尋找著各種垃圾。有的同學走上青苔去撿礦泉水瓶,被滑倒了;有的同學為了撿到扔在草叢裡的塑料袋,被刺著了;有的同學為了撿到溪邊的易拉罐,被打溼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一如既往地行使著我們綠色的使命。突然,我發現小溪對面有一個八寶粥瓶,因為位置不好,好多同學都不敢過去,我一心想著要消滅垃圾,一個箭步就衝了過去,哪知石帆、李睿也同時衝上來了,他們攔住我說:“石臨風,你個子小,那兒不是很安全,讓我去吧!”我只覺得一股暖流流進了心底。

  在我們的努力下,美麗的金鞭溪沒有了與之不和諧的垃圾,只剩下迷人的山水,又恢復了沒有汙染的良好環境,為遊客創造了一個舒適的旅遊環境。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通過這個環保活動,我體會到“為人民服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我以後一定把每一天都當成三月五日,認認真真地對待學習、生活,熱心地幫助他人,讓雷鋒精神永存。

  篇3

  “有在新浦汽車總站轉乘的旅客,‘雷鋒車’為您提供免費服務!”類似這種普通的服務用語,已經在我們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迴響了45年。在這45年間,雷鋒精神,在這片土地上以“雷鋒車”為楷模,實實在在地得以傳播。

  第一代“雷鋒車”組的成員李保英說,45年前的這個春天,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長途服務組的第一代服務員在工作中發現,好多旅客要到500多米外的火車站轉車,而火車站的旅客又要到汽車站來轉車,那個時候,汽車、火車的班次都比較少,很容易誤車,特別是一些攜帶行李較多或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旅客。“當時全國都在學雷鋒,但是我們想,光學不幹不行。”66歲的李保英說。於是她們幾個服務員拿著三條小扁擔和繩子,前往火車站接送旅客併為旅客免費運送行李,就像雷鋒同志當年的雨夜送大娘、工地送磚瓦那樣幹了起來,後來車站領導專門為她們購置了一輛平板車,而這輛小板車,風裡來雨裡去,送旅客至車站、到住地,就被旅客們親切地稱為“雷鋒車”。

  顏懷英是一位大連工人。1994年夏天,56歲的顏懷英在連雲港轉車的途中不慎摔倒,見此情景,車站服務員郝芳萍、沙常梅、董鳳珍等立即把她抬上“雷鋒車”,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經檢查,顏懷英膝關節粉碎性骨折,必須馬上手術。是“雷鋒車”組服務員為她簽了字,墊付了手術費,還特意燉了雞湯、排骨湯並悉心照料。

  與顏懷英的經歷相比,今年72歲的單興惠和“雷鋒車”的緣分則是另一種傳奇:他家四代——他自己以及他母親、兒子、孫子都在不同的時間受過“雷鋒車”組的幫助。

  第一代“雷鋒車”組服務員郝芳萍如今已經是汽車總站了。據她介紹,45年來,“雷鋒車”的車型由開始時的人力平板車、鐵板車、腳踏三輪車發展到現在的電動旅遊觀光車,車子換了9輛,服務員也換了8茬,從最初的7個人到現在的176個人,已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30萬人次,義務運送行包達40多萬件,行程7萬多公里。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重溫和弘揚“雷鋒車”精神,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及在更廣範圍內營造奉獻精神和助人為樂、和諧融洽的良好風尚。雷鋒精神不是一時的,我們要代代傳下去。改革開放之後更需要雷鋒精神,它鼓勵人們互相幫助,能夠增加人和人之間的感情。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