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熱的降溫方法

  家長應對新生兒寶寶的發熱進行初步評估,即區別發熱是環境因素所致還是疾病因素所致。其次,選用好而安全退熱的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新生兒發熱的原因

  新生兒發熱發熱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1、感染性

  包括由病毒、細菌、立克次體、原蟲、螺旋體、黴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敗血症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等,都是引起發熱的常見原因。

  2、非感染性

  1無菌組織被破壞或壞死:如白血病、血管內栓塞、燒傷、骨折、血腫、腹腔或胸腔內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迴圈量減少而致散熱障礙,因而體溫升高,但如發生迴圈衰竭,則正常代謝停滯,而產熱過少,反而體溫不升。

  3產熱、散熱異常:如驚厥及癲癇持續狀態所致的產熱過多;由於廣泛性魚鱗病、廣泛性皮炎、無汗腺症或包蓋太嚴過厚所致的散熱障礙等。

  4生物製劑或藥物反應:如血清、菌苗、異體蛋白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巴比妥類等過敏。

  5中樞調節失調:如某些功能性低熱及體溫中樞調節失調,夏天室內溫度過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散熱差,易導致發熱。

  6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兒發熱:如脫水熱,發病率較高,多在出生後4—5天發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夠,又加上從呼吸道、面板、大小便丟失不少水分,使患兒嚴重缺水。溫度可高達39—40℃,患兒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面板彈性差、口腔粘膜乾燥、尿量減少等輕度脫水現象,大多持續數小時後逐漸退熱,也可以1天內數次發熱,但很少有連續發熱數十天以上者。另外如患兒出現核黃疸黃疸過重引起的腦病,顱內出血產傷後遺症均可引起發熱。

  新生兒發熱症狀

  新生兒正常體溫以寶寶的腋溫測量為準:

  低熱:37.4—38℃;中度發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注意測量嬰兒體溫往往下午和夜裡偏熱,孩子流汗時也是偏熱的。上午正常狀態下一般測量腋溫為36—37℃。超過40度,可以引起驚厥發作,甚至造成腦損傷,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汗腺組織發育也不完善,特別是早產兒和出生10天以內的新生兒,對熱的耐受程度和反應強度均較成人差許多,因此在保暖過度、包裹過多、或在夏季室內溫度過高大於30度時,即可引起新生兒體溫上升;有些出生2-3天的新生兒,由於母親乳汁不足,又未給孩子飲水或喂其他乳製品,而環境溫度又較高或包裹較多,孩子就會出現體溫升高、脫水、體重下降、尿少、煩躁不安等表現,稱為“新生兒脫水熱”。

  最危險的是,在冬春寒冷季節,有些家長怕孩子著涼,給孩子穿衣捂被過多,甚至把頭面部也緊緊包裹捂蓋,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可使孩子體溫一直上升大於40度,引起驚厥或稱抽搐,重者昏迷,稱為“捂被綜合症”。

  因此,在餵養和護理新生兒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新生兒的這些生理特點,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當然,新生兒發熱也有一些是因疾病所致,特別是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臍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以及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除可引起發熱外,還應有其他的異常表現,家長應仔細觀察,如:精神不好或煩躁不安,吃奶減少或拒奶、嗆奶,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規則,體溫高而四肢發涼、皮膚髮花,甚至出現面色發青、呼吸暫停、驚厥等嚴重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退熱的方法有藥物退熱和物理降溫兩種方法。

  常用的退熱藥有阿斯匹林、阿魯片、安乃近、醋氨本分或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等。

  孩子用退熱藥,不同於成人,要根據年齡、體重決定服用量。撲熱息痛口服每千克重10—15毫克;阿斯匹林口服,每千克體重8—10毫克;阿魯片是阿斯匹林和魯米那的合劑,適合於高熱有驚厥史的孩子,用量:每次每千克體重8—10毫克;安乃近點鼻子,適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用25%的安乃近稀釋1倍後滴鼻,如2—6個月小兒每次可滴5—10滴。對於高熱持續不退者,也可用中藥紫雪散。

  最近常用的退熱藥是“美林”布洛芬混懸液,用量0.25—0.5ml/kg/次,6—8小時可重複使用。一般2—3歲用5毫升/次。三歲以下小嬰兒最好用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液,用量0—3個月用0.4毫升/次,4—11個月用0.8毫升/次,12—23個月用1.2毫升/次,24—36個月用1.6毫升/次。

  在服用退熱藥的同時,要給孩子多飲水,幫助其發汗,利尿,排毒。退熱藥用藥間隔不少於4個小時,急於退熱,一次用藥量過大或間隔時間太短,重複用藥可使體溫下降過快,出汗太多,導致虛脫。有些孩子對某些藥物有過敏反應,因此切勿濫用退熱藥。

  在家庭中也可用物理降溫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採用頭部冷敷;用冰帽、冰枕;溫水擦浴、電扇吹風等方法使病兒體溫下降。

  1、冷敷:

  通過致冷的方法使全身或某一區域性的體溫下降。開始時區域性血管收縮,繼之擴張,熱量經傳導散發,可達到降溫的目的。一般以頭部冷敷為最常見。

  方法:用橡皮布、塑料薄膜製成手掌大小的口袋,裡面裝冰水或細小的冰塊。可將冰塊放入水盒中搖晃,使其磨去稜角。將盛有冰塊的小代放在小兒的額頭、頸部、腋窩、大腿根部,還可能製作成帽狀冰袋戴在小兒頭上,做成枕頭樣放在小兒枕部,或用毛巾在冷水中浸溼後擠幹放在額頭上冷敷,注意冰袋區域性冷敷時,不宜持續時間過長,否則可引起區域性缺血、缺氧以致凍傷。

  2、電扇吹風:

  電扇吹風能加速體溫的散發,但不能對準小兒的某一部位吹風,否則會使小兒的某一區域性受風。可以用電扇吹偏風或用搖頭電扇吹風,風力不可太大,時間不可過長,適用於夏季,體質較好、體溫過高的小兒。

  3、環境降溫:

  在高溫季節,當室內溫度高時,可以在地面上潑涼水,用涼水拖地板,或啟動空調機,加速室內通風,使室溫下降,可利於高熱小兒散熱。小嬰兒還可以採取解開放服或開啟包被散熱的方法。

  4、溫水擦浴及溫浴法:

  溫水可使血管擴張充血,改善血液迴圈,體內的熱量可通過傳導的方式達到散熱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減輕組織缺氧,增加新陳代謝,降低小兒對疼痛的感覺,使組織鬆弛,可解除因肌肉痙攣強直而引起的疼痛。

  方法是:用32℃—36℃的水也可用手試一下,以不燙手為宜,將毛巾浸溼後擦試小兒全身面板。擦完一遍後可稍停一會,待面板上的水分蒸發完再擦第二遍,直到體溫明顯下降。也可採用溫水混合器法將小兒置溫水盆中,水溫以38℃為宜,用左手臂托住小兒的頭及肩部,要將小兒的頭露出水面,斜臥在貧中,5—10分鐘後將孩子拒出,將身上的水擦乾,用單子包好,半小時後測體溫。

  另外,發熱的孩子應臥床休息,發熱時由於腸道消化功能降低,應多食清淡的流食或半流汁飲食,如:牛奶、雞蛋湯、麵湯等最重要的是多飲水,以利於降溫。

  家長還要密切觀察小兒的變化,如果發現孩子在發燒的同時伴有呼吸急促、喘憋、心慌、腹痛、腹瀉、頭痛、嘔吐、尿色改變、全身有疹子,或區域性紅、腫、疼等應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