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秀議論文文章

  議論文的核心問題是邏輯論證,即以翔實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表明論點、闡述道理。議論文是高中寫作的重點學習型別。高中如何寫好議論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臉譜與形象

  小時候,看電影《林海雪原》,一眼就認出了穿匪服,說匪話,深入坐山雕老巢的楊子榮。他身上透出的正氣與威儀,逼迫著我少小的心靈,讓我明白,好人自有好人的形象,無需表白與標榜,冥冥間就會閃射出來。

  雖然,“人可以衣裝,佛可以金裝”,通過外在的包裝會改變形象,但內在的、骨子裡的“底氣”仍是無法包裝的。還記得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陳佩斯搶演朱時茂的主角八路軍,讓朱時茂演配角漢奸,然而不管陳佩斯怎麼穿那身八路軍軍服,舉手投足間流露的盡是匪氣與歪氣,而朱時茂哪怕穿一身漢奸服裝,給人的感覺也是打入漢奸隊伍的“地下黨”。

  這就是形象。無需裝飾,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為人、人品、身份。這有些象京劇中的臉譜,尖眉子菜刀臉,腦門勾個圓光是弄權害人的宦官;圓形眼花鼻窩,腦門上一個紅色舍利圓光是僧人。就連臉譜色彩也有固定的形象意義,紅表忠勇,黑表剛直,白表奸邪,黃表陰狠。觀眾只需要看一眼臉譜就能明白舞臺形象的性格、品格、身份甚至地位。

  臉譜是觀眾對舞臺人物形象的一種認同。

  這種認同也由舞臺漸漸深入到日常生活,人們憑藉生活經驗,將一類類人的形象臉譜化。頤指氣使,愛理不理是官吏;左顧右盼,看人說話是商人;步履矯健,一臉威儀是軍人;溫文爾雅,談吐得體是教師;卷著褲腿,臉色黝黑是農民……而後,又根據這些“形象化臉譜”去判別、衡量身邊的人,從而確定如何與其交往、合作。

  有一回,我去一所學校找同學,按照門衛老師的要求,辦好了一切手續,然而就在我準備進校的時候,門衛老師又突然叫住了我,神色慌張地問我是哪個學校的,來這裡幹什麼,我詳細地告訴了他,但門衛老師一會低頭看看我填的單子,一會又朝我臉上、身上直看,一定要我拿出可確定身份的憑證,不然還是不能進學校。好不容易等到一個熟人,好說歹說,給作了擔保,才進了學校。身後,門衛老師還和我的熟人嘀咕:“這人一臉流氣,頭髮老長,我哪敢放進去?有事,你可要負責!……”

  我才明白,原來是我的“形象”讓他生疑。

  其實,生活不是京劇,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固定的“臉譜”。胡長清在臺上是高唱“清正廉明”的省長,在臺下是腐化透頂的敗類;李真在人前是標榜要成為焦裕祿般的好乾部,在人後是收受鉅額賄賂的貪官……倘若我們只停留在外在的“形象化臉譜”,按“臉譜”判別人,那就以為冤枉了“好人”。畢竟人是複雜的,不是豆腐青菜“青白分明”,活生生的人更善於“變臉”,尤其是那些“壞人”,他們往往學會了狼外婆式的包裝,以騙取“兔與羊”般善良的人們,從而贏得“好人形象”。

  形象固然重要,倘若將形象臉譜化那就要不得了。

  善良的人們應該揭開包裝在“形象”外的“面具”,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判別人。

  篇2:閒敲棋子落燈花

  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文學家莫言一語中的,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觀念 意識,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一切變得快速而又便捷。人們不用再鴻雁傳書,有了手機,問候便在頃刻之間到達;人們不用再案牘勞形,有了手機,汗牛充棟只是字典中的故事;人們不用再千里相聚,有了手機,彼此間的交流便在朋友圈中流淌。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滿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後,人們的內心是不是有些悵然若失?是的,手機帶給我們便捷,可是我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享受。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客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的《約客》是千百年前的閒適生活,如今的我們,在行色匆匆中,早已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只專注於螢幕的方寸之間,任憑時光流轉,夏秋冬春,已然無福亦無心享受這有張有弛的慢生活。如果我們是趙師秀,在等待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梅子黃時雨。蛙聲遍雨中,只會專注於微信、微博的重新整理、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電話過去質問對方的爽約。現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體會不到等待時的一 點點期盼、一陣陣焦急和那一絲絲失落。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迅速得償所望,卻最終留給我們荒蕪的內心。

  還記得余光中的《催魂鈴》嗎?那精確而間歇的發作,那一疊連聲的催促,凡有耳神經的人,沒有誰不悚然驚魂,一躍而起的。它高亢而密集,鍥而不捨,就像一排排囂張的驚歎號一樣,滔滔向我們捲來,攝人心魄。我們就如同《摩登時代》中的卓別林一樣,被機器控制,成了機器的奴隸。人被自己發明的東西所奴役,這便是“異化”。我們發明了機器、工具,我們又常常被他們所束縛,迷失了內心。

  不禁懷想那個浪漫的雪夜,綠蟻新醅,紅泥爐火,“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道出了思念舊人之意。淡淡的感傷在天晚欲雪的等候中彌散……倘若那個時候有手機,劉十九定會飛速趕來,那份經由等候而更顯珍貴的誠懇親切也終將大打折扣了。

  於夜深人靜之時,捫心自問,我們為何生活得如此倉促?在這樣的節奏中我們幸福嗎?有人說因為有了手機,手機改變了生活。我想說,因為人的欲求而創造了手機,因為人的欲求又改變了生活。手機只是依託的形式,人們相互競爭構成的社會,社會中追名逐利的風氣,風氣裡的急功近利,讓我們已經不再有時間和 精力去享受一場精神的盛宴,是我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踐踏了自己的靈魂和內心。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我步入叢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等我們迷失了,我們才開始瞭解自己真正所需。放下手機,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應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土地上。

  篇3:學會捨棄

  鳴蟬奮力地甩掉了外殼,因而獲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掙斷了尾巴,因而在危難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盤若填滿自己的空位,變得座無虛席,將喪失自己的運算功能。

  對那些不該擁有的東西,我們應該捨棄。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而我們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腦是一個倉庫,不管倉庫多大,一種東西充斥其中時,另一種東西定然無法進入。比如讀書,當我們痴醉於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刀光劍影中,我們又怎能專注於複雜的幾何方陣,怎能用心於浩繁的英語單詞呢?想讀的和該讀的,你必須在兩者間作出選擇。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類似的選擇。捨棄應該捨去的,你便是智者;捨棄不該捨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爾基在他的房間失火時,沒有顧及傢俱、財產、衣物,甚至沒有顧及生命,卻從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幾箱書。捨棄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財富,守住了那些啟迪心智、淨化心靈的真正的財富。而有些人,終生抱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信條,追逐著金光閃閃的財寶。為了庸俗的追求,他們捨棄了人格和道德,捨棄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錯誤的捨棄,使他們的一生齷齪卑鄙。

  正確的捨棄,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風格。據說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原本是張、葉兩家爭執之地。張家主人乃當朝宰相,張老夫人致信給他。他回信卻說“千里家書只為牆壁,讓他三尺又為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讓出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捨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仁禮讓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氣慨,化干戈為玉帛,止爭鬥於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高風亮節,怎會作出如此的捨棄?

  正確的捨棄,不會像隨手扔掉廢紙團那樣輕而易舉,它還需要勇氣、決心和果敢。趙武靈王廢除舊制,提倡胡服騎射時,許多人反對阻撓,但他有決心有勇氣,堅決果敢,最終創下名垂青史的千秋偉業。捨棄的過程是艱難的,尤其在忍痛割愛的時候。西蜀道上馬嵬坡前,唐明皇剔死楊玉環,以政治家的眼光看,用一個貴妃的死換得半壁江山的暫時安寧,也算是值得的。可是,“宛轉娥眉馬前死”、“回看血淚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麼不讓人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呢?

  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生活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捨棄。算盤要想具有運算功能,必須捨棄多餘的算珠。你嚮往山居的清靜,就必須捨棄都市的繁華;你仰慕奮鬥者的成功,就必須捨棄安逸閒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萬水,就必須捨棄鄉土鄉音的溫馨與柔美。

  我們應該學會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