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中國戲曲文化初一精彩作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1

  中國的戲曲在國際上都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因為它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流行文化在群眾文化生活中佔據絕對主流。漸漸地,我也隨著時代開始排斥戲曲。

  我的爺爺是個戲迷,自然愛看戲,愛聽戲,也愛唱戲。每天早晨,爺爺都會大展歌喉,邊唱邊比劃:“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著:“爺爺,別唱了,過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齣呢!”唱哪出?來來來,我告訴你。”爺爺向我揮揮手。我跑過去,爺爺說:“這曲叫《玉堂春》,不錯吧?”“噢,原來你們戲迷流行這曲呀!”“流行??哈哈---”爺爺笑了,“對,我們就流行這曲。你們孩子流行啥呀?”於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倫的新歌:“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原來玄兒喜歡聽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聽吧,聽吧!”我看得出爺爺有點失落,但我決不喜歡,同學會說我老套的。這樣,每當村裡來了戲班子,爺爺一席都不缺,而我情願一人在家裡看《流星花園》,因為流行呀!

  小時候跳舞,有一跳《藝苑新蕾》,服裝上畫了個大大的臉譜,我覺得它透著古怪,便扔在櫃子底層,不見天日。直到幾年後的一天,表姐驚喜地發現它後,愛不釋手,我毫不猶豫地送給了她。後來到她家,我發現她房間裡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臉譜,收集了非常多戲曲光碟。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說什麼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嗎?臉譜和戲曲是我們中國的標誌。掛著臉譜,無論到世界哪兒,老外都知道咱們是中國人……”接著,表姐給我上了一堂戲曲課,我也驚訝得半天沒回過神來。

  回到家,爺爺依舊在唱:“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爺爺,你們現在還流行這曲啊?”“對呀,我們永遠都流行這曲。對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過時了!”  我這才明白,戲曲不分時代,它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從那時起,我不再排斥戲曲,因為它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長……

  篇2

  中國的戲曲可謂流芳千古,歷史悠久了,而且中國戲曲的種類繁多,全國許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且每一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情。不信?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戲曲文化瑰寶,享受它獨特的美吧!

  中國現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是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更是驚人:可以以萬數計!我們知道許多劇種很多劇種都是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我們知道的比較有名的劇種:如京劇,越劇,吉劇等等。而且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它有自以獨特的審美觀念與表演體系,現在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臉與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統稱,裡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統稱,分: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淨”是指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淨”又分以唱工及以工為主的花臉;“醜”扮演喜劇角色。

  怎樣?之後是不是覺得有趣呢?其實還有很多呢!我國戲曲主要戲曲有:崑劇,京劇,黃梅戲這三派。二京劇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這四派。而且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這京劇人物臉譜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員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此人的性格與品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一大特點,它的作用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簡單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英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而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儲存了這一點。

  上面的介紹感覺不錯吧!中國的戲曲文化就是這麼精彩,要一點一點講十天十夜都說不完呢!希望未來的我們能繼續發揚它哦!

  篇3

  仙居古鎮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停靠;仙居古鎮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我獨自在古鎮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臺。“哦,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臺,散發著神祕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幹什麼?!”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現戲臺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髮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臺上方,依然人如雲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麼。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臺下的人都好不情願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

  “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後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後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臺下一人大吼:“祝英臺,好!”

  原來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臺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誇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鐘。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後臺繞出來,和著祝英臺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臺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幹什麼呢?發什麼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臺上臺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

  惟剩下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問這裡過去幹嗎用,他說表演越劇;我又問這裡現在幹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

  據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裡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臺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

  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舊時的輝煌。臺下現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的吟唱聲……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