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造句

  囫圇吞棗,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以下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
 

  囫圇吞棗的解釋

  [釋義]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慣通

  [用法] 用來形容讀書不認真。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

  1*** 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2***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3*** 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4***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5*** 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6*** 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7*** 學習不認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學習態度。

  8*** 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9***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10***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11*** 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

  12*** 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穫很小。

  13*** 生活壓力大,鮮棗來幫忙;囫圇吞棗引腹脹,細嚼慢嚥幫減壓,空腹睡前易燒心,加餐用來效果佳,鮮棗亦防膽結石,注意飲食用處廣!

  1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1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16*** 像他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雖然成效可能較慢,總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要好。

  17***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8***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9*** 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後在細細琢磨。

  20*** 你看四大名著的時候一目十行,隨便瀏覽的話無異於囫圇吞棗,是沒有效果的。

  21*** 不管學習什麼知識都要仔細琢磨,深刻領會,千萬不能囫圇吞棗只學皮毛。

  22***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23***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24*** 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25*** 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26*** 讀書要反覆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27*** 學習要靠平時的積累,別到了臨時才囫圇吞棗的抱佛腳,這是不可取的。

  28*** 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29*** 學習知識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圇吞棗。

  30*** 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31*** 學習上我們決不能囫圇吞棗。

  32*** 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33*** 讀書要思考,不能囫圇吞棗。

  34*** 人生中最艱難的是選擇;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創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擾;做人中最苦惱的是委屈。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35*** 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36*** 忽視了語法的作用,片面強調機械模仿和記憶,結果造成囫圇吞棗,死記硬背,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7*** 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38*** 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39*** 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40*** 善於讀書的人當看不懂時,會自覺地反覆重讀,直到讀懂為止。而不善於讀書的人則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圇吞棗地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