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故事

  每一句成語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墨翟,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史稱“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禽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聲了。

  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朱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願的。”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嗇、小氣。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

  民間故事二: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

  由於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

  三天後,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裡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麼。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

  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裡,不曾交代?”

  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

  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我死後,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弔孝的親戚。”“我死後,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我死後,不要請和尚唸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我死後,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捨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相關人物介紹:

  1、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並有著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墨子硯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2、楊朱***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 ***,,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見解散見於《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 ",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知名弟子有孟孫陽、心都子,學說繼承者,有告子、子華子、詹何、它囂、魏牟等人。其學說並不是淺薄簡單的"自私自利"。他們對老子的思想加以發展,旨在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他們"貴生"、"全生"的觀點,對稍後的莊周很有啟發。

  《列子》是先秦時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題為《楊朱》。經考古證明,本篇內容為楊朱學說,屬於它囂、魏牟等楊朱一脈 ,代表楊朱的哲學。其中對於一毛不拔的記載證明了孟子荀子等儒家學者對楊朱的斷章取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