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湖南省公務員申論考試重點是考查考生處理社會問題、事件的策略水平、應對能力,即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創新社會管理 共建和諧城市

  城市,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城市,人們予以改造的空間;城市,夢想與挑戰的融合之地。城市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裡,天天上演著各種喜怒哀樂,不管承認與否,它的滄桑與繁榮與我們息息相關。如今,正是這片促使我們生根成長的熱土卻遭遇著各種不和諧因素的侵蝕:居民小區治安問題、非法社會組織的侵擾、民眾利益訴求渠道不暢、外來流動人口管理不善……這一系列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深思:創新社會管理、共建和諧城市刻不容緩。

  創新社會管理,共建和諧城市要保護好城市安全。城市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居民小區治安、基層社群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等,其中尤以治安管理為主,隨著大量外來人口流動,很多小區面臨著管理難題,家中財務盜竊、小區環境衛生破壞、公共財產損失等等。要想做好小區這一貼近民生的工作,單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結合小區物業部門、治安部門、基層社群組織部門以及居民力量,共同維護好城市安全。

  創新社會管理,共建和諧城市要注重民眾參與。人是社會組成的細胞,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城市發展和社會建設,因而,民眾的利益訴求會顯得尤為重要。德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非常重視民眾參與的力度,將其分為兩個階段,通過網際網路、報紙等向市民公開徵詢意見,並對結果進行公示,向公眾解釋,最終做出決定。我國目前社會管理也非常注重基層民眾的參與,但是相比之下力度顯小,應當進一步擴大民眾政治生活、經濟建設、城市規劃等參與範圍,便於形成合理的決策。

  創新社會管理,共建和諧城市要處理好外來流動人口問題。目前,外來流動人口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一個龐大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城市更加明顯,這部分人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卻很嚴重,醫療、居住、教育、公共服務等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發展壓力,城市人對外來人口的“歧視”更是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江蘇為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而實行的居住證制度,以及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務的“三集中”模式是一個創新舉措,應當予以推廣。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城市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擴大公眾參與、推動社會管理的民主化已逐漸成為當代城市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應當加強社會組織、民眾的參與力量,保護好城市安全,處理好外來流動人口這一重要問題,進一步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為構建和諧城市共同出力!

  二

  健康開展廣場舞 讓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翕然和諧

  廣場舞原本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一種公共活動,按理說與私人生活應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由於廣場的非封閉性,高分貝的噪聲在為舞者伴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附近居民。公共生活一旦越界,就可能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公害”,頗為人所詬病。

  在現實中,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對空間的爭奪還有很多。比如情侶在地鐵上旁若無人地過分親暱,就是不恰當的私人生活影響到了公共空間的其他乘客,只會招致反感。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公共生活是否應當有邊界?如何通過有效的社會治理讓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翕然和諧?近日,文化部、體育總局、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引導廣場舞活動健康開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組織領導。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政府包攬,基層自治還不夠成熟。以廣場舞為例,一些地方出現過自發治理,比如舞者不用音箱,改為佩戴耳機上陣,既能自娛自樂又不干擾他人。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創新舉措並沒有形成廣泛的示範效應,公與私“短兵相接”的刺耳之音依然不絕於耳。這充分說明,協調好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關係,就必須發揮好政府“有形的手”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通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確保制度規定落實到位。這次四部門共同發文,並要求各省***區、市***的對口廳***局***切實強化組織領導,抓好貫徹落實,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具體工作方案,這就使得健康開展廣場舞活動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明確的抓手。

  二是明確責任部門,推進協同治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治理主體要從政府包攬向政府主導、社會共同治理轉變。《通知》雖然由文化、體育、民政、住建等四部門制定,但要做好這項工作,僅僅依靠這四個部門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規範廣場舞需要黨政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如根據《通知》第6條,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等法律法規,提高基層群眾的法治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就需要宣傳部門和環保部門的協同配合。另一方面,協同治理需要整合社會治理資源。要在充分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鼓勵和支援社會組織、社群居委會和業主委員等各方面參與,推動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三是直面現實問題,解決瓶頸短板。指出:“只有立足於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要從根本上解決廣場舞擾民的問題,就要首先搞清楚癥結所在,從場地和經費兩個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場地。廣場舞之所以噪聲擾民,根本原因在於缺少專門的場地。解決這個問題,一靠增量建設,在舊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時,按人口規模或服務半徑以及有關要求做好配套;二靠存量開發,發掘利用城鄉商業廣場、企業和社群場地、邊角空地等社會場地資源,加大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免費開放力度,提高場館利用率。其次是經費。廣場舞活動設施建設、裝置配備、隊伍培訓、作品創作、普及推廣、展示交流……樣樣都需要不菲的資金。《通知》提出,要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對廣場舞活動給予資金及裝置支援,這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群豪豬擠在一起取暖,但很快就被彼此的硬刺扎痛了,於是不得不分開。但為了取暖,它們的身體又再度靠近,於是又再次被扎痛。幾經反覆,它們發現最好還是保持適當的距離為好。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當下,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嵌接更加緊密。如何像豪豬取暖一樣,把握好兩者之間的距離,做到互不干擾,甚至於“距離產生美”,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不妨從跳好廣場舞開始,加強治理、逐步探索,讓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健康快樂、翕然和諧。

  三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遙想中國幾千年的農村發展史,令人感慨萬千。古人所說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已經成為現代人的追溯和想象。及至二十世紀初,魯迅、蕭紅等一大批鄉土文學作家揭露了中國農村昏暗愚昧的現狀,在他們現代化思想的燭照下,農村幾乎成了封建落後的代名詞。由此,中國鄉村的現代化大幕徐徐開啟。然而,反思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跌宕起伏的現代化程序,我們不禁要問,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真的已經實現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中國現代化的質量遭受了廣泛的質疑,單就從城鄉二化化這一公認的事實,從中國當前農村種種堪憂的現狀,我們便能一窺中國鄉村現代化的全貌。正因為此,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三農”建設,推進農村現代化的程序。這是向農村現代化吹響的開戰號角,推進農村現代化,刻不容緩。

  相容幷包,實現農民思想現代化。魯迅筆下閏土、祥林嫂、阿Q等等經典形象,或許很多人都認為已經成為了遙遠的過去。但是,事實上,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於廣大的鄉村,他們的幽靈依然徘徊於中國大地的上空。更有甚者,在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的侵蝕下,人際利益化、人情冷漠化等等現象開始顯現。因此,要實現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立人”成為了重中之重和首要前提。只有除舊佈新,更新觀念,才能使農村文化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這個過程中,要用好“拿來主義”,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成果,同時,要堅採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民主集中,實現農村政治現代化。只有實現基層民主才能實現最廣泛的民主,畢竟,人民群眾在基層,人民的民主權利要靠基層民主才能實現。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人民民主權利是否實現是檢驗現代化水平的試金石。然而,從這個層面來看,現狀依然令人規堪憂。當前,村霸、一言堂、宗族勢力、變相選舉等等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等等著作便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幕幕慘痛的現狀。是故,要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喚醒農民群眾的民主精神,同時,注重開拓創新,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推動基層民主形式的多元化,使農民的權利得到更廣泛更深刻地實現。

  開放多元,實現農業經濟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說到底要靠經濟。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孕育了一成不變的小農思想,因此,要實現農村之變,也要從經濟層面著手,大力引入現代化經濟發展方式。只有引入現代化經濟,才能實現農民思想和農村政治的轉變,為農村現代化推進提供基礎。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大膽引入,充分吸收城市現代化成果,打破簡單的家庭聯產承包制這一單一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結合地方特色,發展特色經濟。最後,要特別注意資本對農村的控制,堅持經濟發展為農民服務這一宗旨,確保群眾利益不被侵犯。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實現中國現代化,不能丟下農村。只有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輪驅動,實現農村思想、政治、經濟的全面現代化,才能構建真正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藍圖,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說的,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