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申論考試是公務員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務員考試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重塑醫患和諧的“醫療大同”

  《禮記》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大同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實,這何嘗不是對醫療衛生領域理想的描摹?醫者常懷父母心,患者能信任醫生,方有“醫療大同”。

  但在現實中,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往往造成激烈的矛盾。不久前,山西一位女醫生遭患者家屬***襲擊,原因竟是行凶者認為,醫生未按照百度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信任破裂的副作用很大。有調查顯示,廣東省七成以上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而全國兒科醫生20萬缺口,正是因為兒科工作“累、窮、險”。醫生越來越少、排隊時間越來越長、家屬脾氣越來越大、醫生壓力越來越大、辭職人數越來越多,醫患關係就此陷入惡性迴圈。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共建共享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同樣,醫患關係的重塑需要供給方擔負起責任,也對需求方的主動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在醫學界廣為流傳,“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是充滿“遺憾”的職業,醫療越來越發達,但未知仍不少。遺憾的是,這沒能上升為共識。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治癒疾病是理所應當的,治不好就一定是事故。因此,重塑和諧醫患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同時,法制教育也不能缺位。不少患者把“醫鬧”視作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無知無畏,卻不知“醫鬧”中的極端情形已經入刑了。

  矛刺盾擋,方成矛盾。醫患關係有些走樣,一些醫生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醫生的職責當然是儘量治癒,但也需要對患者提供幫助、給予安慰。不知何時起,“流水線”門診多了,幫助、安慰少了。人文關懷是醫術之外的醫道。只有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生的共情心,能看“病”更能醫“人”,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才能贏得患者的理解。

  醫患矛盾的冰釋,也需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力推進。醫生迴歸治病救人的本位,離不開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改革。醫生知識勞動價值提高了、陽光收入增加了、醫生的腰桿會更直。與此同時,降低藥品與耗材價格、優化醫保支付制度、推進有效成本管理,才能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醫改,創造出一個患者滿意、醫生舒心的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係才有制度性的保障。

  而要減少門診前的糾紛,更不能少了“法治門診”。醫療雖然是一種個體差異巨大的領域,但通過立法相對清晰地界定各方權利與義務,以制度性、強制性和保障性的法律保護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無疑有利於維持良好的醫療衛生秩序。對醫患關係進行引導和梳理,需要建立一套結構完備、指向明確、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衛生法體系,幫助醫生和患者排除影響合作的因素,共同為治療掃清體制機制性障礙。

  二

  內外兼修 鑄就文化強國

  牛仔褲象徵著美國人西部拓荒的勇敢進取;蘇格蘭格子裝點著英國人的高貴優雅;風靡全球的德國製造彰顯了德意志民族的嚴謹認真,而中國文化謙虛內斂的君子風度竟沒有一件商品可供寄託。然一些細枝末節的文化枝椏卻被廣泛認知,這不但無法還原中國文化精髓原貌,導致中國印象片面化、乃至誤解,甚至還會伴隨人與人的交往,輻射至各個領域。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又難阻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血脈,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關鍵,而價值觀正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若要獲得公平話語權、化解誤會;若要彰顯我泱泱五千年文化大國形象,展現魅力、贏得認可;若要在這日新月異紛擾競爭的世界贏得一席之地,那麼,輸出文化價值觀勢在必行。

  走出去,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我們需要走出去,用文化架設溝通的橋樑,化解誤會;面對國外此起彼伏的文化潮流我們需要走出去,用文化彰顯大國的風範,激流勇進。一個自強的文化必定敢於“走出去”,因為這樣會在世界舞臺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競爭中發展自己;一個自覺的文化必定慣於“走出去”,因為這是突破固步自封,追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文化活力;一個自信的文化必定樂於“走出去”,因為展示自己就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價值實現。文化不是化石,只有發展才能成長,只有走出去才能擁有影響力。

  拿進來,以他山之石攻玉。文化輸出的本質是要傳遞真實而又全面的中華文化,是要為人類健康向上的發展做出獨特貢獻。而不能為了輸出而輸出,揠苗助長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因此,修好內功,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文化輸出的前提。面對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採擷精華,內化為己;回顧五千年文化瑰寶,攝取甘霖,昇華進取;立足日新月異當代精神,反思闡釋,豐滿價值。古人即雲,師夷長技以制夷。如今,文化是世界的文化,在面對從未間斷的危機和挑戰,海納百川,相容“文化鯰魚”,是中華文化一如既往傲人的姿態,在危機和挑戰中浴火重生,讓華夏文明一脈相承,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脈,是一個國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園。要想實現文化自強戰略,打造文化強國,就必須堅持修內功的同時,注重走出去戰略,尤其要走進去,讓中國文化真正在國外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唯此,才能向世界展現真實而又強大的中國。

  三

  服務業發展要“質”“量”齊升

  當前,我國面臨著出口萎靡、內需不振的巨大壓力,值此關鍵時期,高瞻遠矚地指出:“大力發展服務業,既是當前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調整優化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由此,服務業承擔起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使命,更成為保證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服務業存在著一種傾向:只注重量的增長而忽略質的提升。這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基本權利,更不利於服務業的長遠發展。因此,發展服務業要正確處理“質”與“量”的關係。

  量是服務業發展的必需。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經營範圍廣泛、綜合連頻寬闊、業務技術強勁、分散地方性大的特點,對解決我國當前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汙染型工業促進增長、大學生等群體就業難、消費不足等問題具有深遠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要發揮服務業的作用,就必須有量的增長。

  質是服務業健康的核心和靈魂。當前,我國服務業量的增長速度之快、成績之顯著毋庸置疑。然而,量的增長並不等於發展,質的增長才是健康發展的保證。事實證明,我國服務業因質量不高,導致整體競爭力不強。旅遊服務忽視產業鏈條,住宿餐飲暗含衛生隱患,金融地產發展壟斷。凡此種種皆是服務業發展罔顧質量的錯誤行徑,長此以往,必將令社會大眾對我國服務業喪失信心。因此,發展服務業應抓住其核心和靈魂,注重質的增長。

  質與量是服務業發展的一體兩面,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促進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就要實現質與量的統一。一方面,要實現服務業“量”的增長。要結合當前發展的時代背景,根據人民不斷增多的物質與精神需求,開拓服務領域,為服務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援,拓寬服務業發展的融資渠道,幫助服務企業百花齊放。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服務業“質”的提升。針對當前服務行業存在的多小散亂問題,政府要通過市場調控的無形之手,助力規範,以此保證服務質量。同時依靠政府決策,逐漸開放壟斷領域,為服務業發展創立良好的生活環境,以拉動消費、緩解就業壓力。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目前,單純注重服務業“量增長”的傾向雖然尚不嚴重,但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到“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否則服務業的發展將偏離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推四化的軌道。因此,促進服務業的健康發展,要儘快做到“質”“量”齊升,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