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想要在安徽省公務員考試申論部分取得高分,範文的參考是必要的,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文化惠民與文化自覺

  花溪河畔,孔學堂內誦讀聲聲;扶風山下,公共書房鬧市取靜;文化館內,陽明心學古韻飄香。近年來,我國文化惠民工程越來越多。然而,居民文化消費不足、公共服務惠而不實、文化精品匱乏等問題成為制約我國文化建設的“攔路虎”。當前,讓文化惠民催生文化自覺,以文化自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已成為促進文化發展的關鍵。

  “文化惠民”的主體要素是“文化”,關鍵環節是“惠”,基礎和目標是“民”。公共文化是為了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態,公共性是其本質屬性,強調以社會全體公眾為服務物件,目的是人人蔘與、享受和創造文化。在我國,受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長期被政府主導、包攬,導致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未被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公民等社會主體正確認知並形成社會共識,整個社會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實質仍認識不夠。因此,我國的文化建設還需不斷提高文化的惠民意識和自覺意識。

  文化惠民是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文化惠民,就是要以“新”“美”“特”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為廣大群眾帶來健康、豐富、優美、務實和個性化的文化產品、文化工程、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這樣才能引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關注、積極參與和踴躍創造。江蘇張家港力推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以“小網格”撬起文化惠民“大體系”,群眾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浙江海寧創新“文化交流、城鄉互動”的群眾文化發展模式,使廣大群眾變身文化建設的主角,城鄉群眾文化得以啟用。這些都是在以文化的魅力真正把群眾動員起來、吸引過來,讓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受到文化的潤澤和感染,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變被動為主動去接受文化、創造文化。

  文化自覺是創新文化惠民的關鍵元素。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只有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社會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才會激發社會力量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類文化志願服務團隊6700多支,登記在冊的文化志願者人數突破百萬。這些文化志願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結合自身開展文化志願服務的基礎、特點和優勢,不僅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也促進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和民間互助相銜接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真正落實著以文惠民的發展目標。

  費孝通先生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括,在當下轉型期的中國,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現代公民已不僅是公共選舉的平等“投票者”,也不僅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消費者”,而是變成了改善民生的直接參與者與積極活動者。文化惠民,就要還文於民,還文於社會,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提供、管理,並最終以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創造文化發展的新高度。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呼喚依法行政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也在於實施。目前,我國政府還存在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等現象。而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依法行政。

  堅持依法行政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時代潮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對這股潮流的積極迴應。目前,某些地方政府還存在一定的“人治”思想和做法。由於權力過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某些政府部門變成領導的私人衙門,什麼都是領導說了算,當領導違法做出錯誤的決策時,便會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損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而依法行政意味著幹部在法定許可權內行使權力,按照法定程式做出決策,能夠有效避免決策失誤,充分發揚民主。為此,要想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就必須堅持依法行政。

  堅持依法行政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現實需要。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發優勢的內涵、供給和需求條件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將做出相應轉變。從增長動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本積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積累轉變;從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向注重培育、優化經濟環境轉變。“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激發經濟增長動力和活力,適應經濟新常態。

  堅持依法行政是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內在要求。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保護傘。只有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實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下,我國在基礎設施及城鎮化建設中,涉及大量的徵地拆遷工作。昆明市晉寧縣因徵地糾紛,導致8死18傷;H市則高舉依法行政的旗幟,走上徵地拆遷的“康莊大道”。通過將兩者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保障人民幸福安康離不開依法行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適應經濟新常態,保障人民幸福安康,而實現這些目標,則需要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在中國夢的感召下,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部署下,相信隨著依法行政的全面推進,我國一定能儘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

  支援農民工返鄉 呵護農民工創業夢

  一段時間以來,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成為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些地方還藉機舉辦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

  辯證看待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問題,由於城鄉之間存在客觀差距,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鄉土,進城務工就業,在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加快工業化程序的同時,也對城市環境、資源的承載力提出更高要求,帶來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同時,勞動力資源長期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業和農村生產力要素水平下降,不利於城鄉之間統籌協調發展,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不可否認的是,鼓勵有條件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也有著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大城市緩解流動人口大量聚集帶來的“城市病”,有效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業,加速城鎮化程序;而且有利於穩定和增加就業,讓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創業創新之中,有利於催生新供給、釋放新需求,激發勞動力輸出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進城務工農民工返鄉創業,這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就,也是挑戰。經過幾年城市的打拼,農民工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和資本,點燃了創業的夢想。但創業成功還離不開良好的創業環境,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市場和商機。在一些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道路、用水、用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欠缺,造成農民產品銷售渠道限制、交易週期拉長等問題,使得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投資成本上升,影響了他們創業的成功率。因此,如何給予有效的政策支援,他們創造更加有利的創業環境,盤活農民工創業這一活水源泉,尤為重要。

  當下,要讓農民工創成業、不失業,需要政府和部門真正為返鄉創業農民提供多種周到、便捷的服務,從各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做好與相關職能部門的銜接協調,為創業者打通綠色通道。從近期看,要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網路通訊、道路交通設施,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條件。從長遠看,更要做好公共服務,為創業農民工提供財政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創業用地政策等創業政策支援,並加強對農民工創業的技能培訓,多措並舉降低他們創業的風險和成本。

  農民工群體,某種程度上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個孩童,也許跌跌撞撞,但有無限潛力。澆水施肥,給予扶持,定會茁壯成長。尤其是,當前語境下的農民工,早已不再是隻懂苦力的舊群體,他們的知識結構、組成部分正在發生質的飛越,我們相信,政策到位的時刻,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一定會培育出別樣的夢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