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會計電算化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探討論文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又稱協作學習或共同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美國,並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職會計電算化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職會計電算化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實踐性強、知識點多的課程,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改善教學效果。文章從成立學習小組、選擇合作學習方法、規範合作規則、加強教師指導、完善評價機制五個方面論述了中職會計電算化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會計電算化 策略

  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由於它在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業成績、培養合作意識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合作學習已在各學校得到廣泛推廣。

  一、在《會計電算化》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為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單位內部監督制度要求會計崗位的“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因而模擬一個企業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至少需要系統管理員、賬套主管、會計、出納四個角色,四個角色的許可權、職責各不相同。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採取教師講授、學生操作的教學模式,學生需要在四個角色間不斷地進行轉換,在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務時需不斷變化登入的使用者名稱,例如新建賬套需要以系統管理員的身份登入,而修改賬套卻需要以賬套主管的身份登入。對於初學《會計電算化》的學生而言,很容易混淆不同會計人員的許可權,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困惑。而實際工作中,每位會計人員都有自己特定的許可權,工作職責清晰,工作流程明確。成立合作學習小組並賦予組員不同的職責,可以還原實際工作狀態,並有效地降低學生在學習時面臨的角色轉換問題。

  此外,中職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存在學習進度難以整體推進的問題。近年來,由於中職招生競賽激烈,中職招生已進入“無門檻”時代,中職學校基本處於“開門辦學”的狀態,中職新生的中考成績從500多分到幾十分不等。在教學中,常常會碰到有些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會計軟體操作技能,而有些學生依然感到迷茫、困惑。成立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係,使學生明白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幫助小組中其他成員掌握技能。在幫助與被幫助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進行某種形式的重組,實現了認知精緻,教者與被教者都得到提高和發展,進而實現共同提高。

  二、合作學習在《會計電算化》課堂中的實施

  1.合理分組。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科學劃分合作學習小組。“組內異質”是指把學習成績、能力、個性特徵、社會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學生分在一個組內,這使得小組成員可以互補,為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由於《會計電算化》課程一般在二年級開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接觸。因而任課老師可以結合班主任的評語、各科課程成績、平時溝通所瞭解的資訊為依據,參考學生的個人意願,合理分組。組內異質會連帶產生組間同質,為合作學習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

  為避免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搭便車”現象,小組的規模不宜過大。2人、3人或4人組成的合作學習小組較為適應,也是普遍採用的模式。結合《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授課內容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在學習“系統管理、基礎設定、日常核算”時,可採用2人分組的模式。一方面,這些內容相對簡單、學生易於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合作學習的經歷、培養合作學習意識。在學習“期末處理”時,可採用3人分組的模式。“期末處理”涉及的操作員有出納、會計、賬套主管,3人分組可以使每位組員都有明確的角色,避免傳統授課模式下學生面臨的角色轉換問題。

  2.選擇恰當的方法。合作學習有切塊拼接法、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小組遊戲競賽法、共同學習法、思考配對法等十幾種常用方法,每種方法對教學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任課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合理選擇合作學習的具體方法。

  在《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前期,由於學生對財務軟體還很陌生,且缺乏合作意識與社交技能,可採用小組遊戲競賽法。以“系統管理”模組為例,先由教師為全班同學演示、講解,然後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學習,使所有小組成員掌握所學內容。最後,所有學生就所學內容進行競賽,學生同其他小組的成員開展競爭,以為各自的小組贏得分數。在《會計電算化》課程的中期,學生已經對財務軟體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且具備了一定的社交技能,可採用切塊拼接法。以“期末處理”為例,學習小組中的每位成員扮演一定的角色***出納、會計、主管***,然後,各小組中扮演相同角色的學生組成“專家組”,在一起共同討論學習相應的學習內容,直至掌握。最後,返回各自的小組,輪流教會其他組員。在《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後期,學生已經具有了參與合作互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採用共同學習法。以“財務報表”模組為例,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學習財務報表的新建與生成,最後,小組共交一份財務報表,按照小組的成績接受表揚和獎勵。

  3.規範合作規則。為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小組合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首先,進行角色分工、明確各自職責,保證學生全員參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如果成員沒有明確的責任,就容易出現成員不參與群體活動,逃避責任的“責任擴散”現象,小組就會嬗變成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可以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設定不同的角色。如在2人組時,角色分為操作者和檢查者,操作者進行財務軟體的實際操作,檢查者負責檢查小組成員的掌握程度。在3人組時,設定領導者、檢查員、聯絡員,領導者引導小組活動以確保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檢查員監督小組成員活動以保證所有成員參與活動,聯絡員負責與教師等小組外部人員聯絡、溝通。其次,制定活動組織機制,規範小組學習行為,強化課堂教學管理。在合作學習小組模式下,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小組之間充滿互助與競爭。同學之間需要融洽合作,每個學生既要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觀點與技能,也要學會傾聽意見、接受幫助。為此,每位學生首先要進行自我管理,獨立思考、認真練習、不玩遊戲、不擾他人;其次要互幫互助,虛心請教、尊重誠懇、關心同學、熱情細緻。

  4.加強教師指導。合作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則以組織者、支持者、溝通者的角色出現,但這不意味著教師的責任降低了,相反,教師要承擔起更大的指導和調控職責。首先,要加強合作技巧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缺乏社交技能會導致合作學習小組解體或不能順利發展。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並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按照從易到難、有計劃地教授學生小組學習所必須的技能,即組成小組的技能、小組活動的基本技能、交流思想的技能。其次,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指導。在學生使用電算化軟體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設定許可權時沒有選擇賬套而使小組其他成員無法以該操作員身份進行操作,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現場觀察和介入,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指導。

  5.完善評價機制。首先,評價內容要豐富化,合作學習要評價學習的結果,如會計電算化軟體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注意評價合作過程,如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表現較差學生的呵護與關注,注重過程跟蹤評價,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能力的變化,只要學生比過去有進步,就要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其次,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採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評是一種自我反思,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總結,反思自己的合作情況、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學習創新,促進自身不斷成長與進步。組員互評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小組成員相互幫助,主要從合作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等方面進行。教師評價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指導性意見,督促學生更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教師可以採取個別測試、成果共享、合作測試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試,進而評價個人和小組。

  三、小結

  小組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的發展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合作學習理論源於西方,其與我國的教學實踐存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差異。小組合作學習理念及方法的接受還需要經歷一個認同、接納、創新的漸進過程,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調控。

  [本文為廣東教育學會2014年度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GDXKT31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坦.合作學習述評[J].山東教育科研,1997***2***:33-36

  [2] 蔣波,譚頂良.論有效合作學習的內在機制[J].中國教育學刊,2011***6***:33-36

  [3] 朱丹.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視域及其教學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34-136

  [4] 凌鋒.地理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