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16,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公務員申論備考有所幫助。

  公務員申論考試模擬練習題: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證號。並用28鉛筆在准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塗。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佈考試開始後。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佈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後,方可離開。

  嚴禁摺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2012年7月9日半夜12點,北大未名BBS上,一名碩士畢業生匿名釋出的一則帖子道出了自己辛酸又無奈的遭遇:因為自己找到的工作月薪僅有8000元,父親竟對他惡語相向,還不斷打電話對他進行騷擾。父親覺得作為北大畢業生,“一年掙上百萬應該毫無壓力”,因為曾經對親戚這樣誇過口,所以現在面對他月薪8000元的現實無法接受,覺得很“丟臉”,不惜和他撕破臉。“爸爸,對不起!我北大畢業,但我沒能掙大錢、當大官!”這名北大碩士畢業生這樣表達對父親的“歉意”。倍感辛酸的同時,他也不禁向大家發問:“你們的父母也都是這樣嗎?”

  雖然是在半夜發出的帖子,但這名學生的經歷卻引起了一眾北大學生的共鳴。“我家裡認為北大畢業的應該去當、當”“我老爸說北大畢業的應該進中央”“我奶奶一直說,北大畢業的,當個小小的書記就可以了”……在眾多的跟帖中,這樣的“雷人雷語”不斷。一名北大學生說,自己的父親極希望自己能當公務員,“認為這樣能提升我們家鄉的聲望,給他長面子,同時也藉著我的聲望給家裡做點貢獻。”一名北大博士生跟帖說,“我爸說我如果月薪拿不到1萬以上,北大就算是白上了。”另一名北大學生曾和父母說,自己畢業後年薪應該不會低於七八萬,沒想到父母說:“北大畢業的年薪至少得有幾十萬才行吧!”

  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學府的“天之驕子”,父母希望孩子畢業後能夠光宗耀祖,希望他們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至少也要當個公務員,而有些人畢業後不過是“泯然眾人”,這讓很多父母無法接受。在一些家長的眼中,培養孩子上北大是他們最大的一筆投資。“我家裡人總是說,人家養豬掙錢,我們培養孩子。”一名學生說,從小到大父母都為自己感到驕傲,但到大學之後他就很平庸了,父母也就對他失望了,上大學後他跟父母吵過很多次。

  北大學生的集體“吐槽”連日來在微博上也引起熱論,有網友調侃道:“原來北大畢業生還有這樣的煩惱!”雖然大多數網友認為“父母太自私”,但也有網友對父母表示理解。@閔行知青周遠科就說:“不能怪父母,他們那代人***特別是在農村***的觀念是,上名校就是要當官、掙錢、光宗耀祖,他們辛苦一輩子供我們讀大學,不就盼望著子女能過得比他們那代好嗎?你讀了碩士博士,父母親戚對你的期望值高很正常。”

  不少網友認為,父母應該轉變觀念,“考大學又不是古代考科舉,進了北大不一定要當官”“就算要當官,也不可能人人都進中央”。還有網友認為,文憑並不能說明什麼,“現在大學擴招那麼厲害”,“進了社會拼的是智商和情商”。

  2.暑假來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門口又出現了遊客爆棚的場面。網上流傳的一組圖片中,北大門口遮陽棚的立柱都被擠彎了。記者現場體驗發現,散客排隊擠進北大至少要1個小時。

  根據北大規定,2013年7月15日至8月18日,每日准許散客登記人校的時段是8時3分至11時30分和14時至17時。某日13時20分,當記者趕到北大東南門,此時門口已有約50人,排成了兩隊。

  記者在隊伍中發現,很多遊客都是帶著孩子來的。排在記者後面的一家三口來自遼寧,其中小男孩剛上初一。爸爸一邊給孩子扇風,一邊對他說:“北大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當年叫京師大學堂,進去要好好看看,回家後寫篇作文。”排在記者前面的是16歲的高一男孩小盧,他是獨自一人從河北保定來的。談起為何要參觀北大,小盧只說了“嚮往”兩個字。他還說,“爸媽叮囑我,來北京了,就得看看北大、清華。”排隊的遊客們談起北大,也是充滿敬意,還有人說“你看北大門口撿瓶子的都文縐縐的”,引來一陣鬨笑。

  廣州市社科院高階研究員P說,在中國,很多人總是把名校和功成名就聯絡起來,這種觀點在現實中是要受到挑戰的,“清華、北大產生了很多富豪,但很多富豪並沒有上過清華、北大。”P說,家長應該調整好心態,不要太急功近利。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2指出,目前青少年學生身心壓力過大,主要源於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取得更高的分數,這讓孩子時刻處於緊張狀態當中。大多數孩子的成長軌跡都被父母和社會普遍的成才標準所制約,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始終按照父母制訂的人生規劃來學習、生活、成長。當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情結,這種情結包含著家長的經驗教訓,把子女當作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

  3.未來中國社會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數自我強大的精英,而是遍佈各個階層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幾乎所有中國孩子胸前都曾飄揚過紅領巾,人人都知道它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標誌,是“革命烈士的鮮血染成的紅旗一角”,對於初入學校的孩子來說是奠大的榮譽與嚮往。然而沒有想到,在某地的一所小學,竟然會由此派生出一條惹眼的“綠領巾”來。

  “綠領巾”本身並不惹人厭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人隊年齡的一年級新生中間試行“綠領巾”,將它作為少先隊“預備隊”的標記,襯著一張張稚嫩笑臉,像新長出的苗苗一般可愛而充滿希望。但這一次,這一小學的“綠領巾”被老師當成“激勵沒戴上紅領巾的學生”的手段,被學生們解讀為“差生”的身份標誌,因而格外觸目驚心。看見孩子們一離開學校就趕快摘下“綠領巾”藏進書包的動作,聽見系“綠領巾”的孩子說“不戴怕老師說”、系紅領巾的孩子說“你學習差,只能戴‘綠領巾’,我才是真正的紅領巾”時,這樣的觸動尤其強烈。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應該以人格健全的公民為培養目標,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成才”。然而,眼下的現實卻恰好相反。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態度將“育人”過程擠壓得十分扁平,不僅讓孩子承受了難以負擔的學業壓力,更將庸俗淺薄的功利化價值觀念植入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很難想象,一個從未感受到平等與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夠擁有適度的自尊自重意識、不以對立的情緒看人處世;也很難想象,一個僅因學科成績優秀或擁有了“紅領巾”“五道槓”就被嬌縱的“優等生”,即便日後成為“精英”,便會陡然懂得平等待人、體恤弱勢人群。一位16歲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己應當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並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為他在北京買房,此等表現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這種單薄教育理念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