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範文

  北京公務員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三方用心 還孩子美好明天

  師德是一個社會良知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杆。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引起網路熱議,一樁樁虐童事件不斷地觸動著萬千家長的心:男童被幼師用利器刮傷多處,血滲衣衫;老師一腳踢飛男孩,孩子的笑聲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與歡樂逐漸消失,學校不再是孩子學習娛樂的天堂,震驚與憤怒成為公眾一致的表情,“師德”一詞開始被公眾質疑,社會良知遭到威脅,國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轉失德行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會用心,需要學校用心,三方齊努力,才能治癒孩子心靈的創傷。

  政府用心,立法和執法是關鍵。立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法律來界定虐童行為的標準和處罰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虐童的現象。浙江溫嶺的一名幼師因為覺得“好玩”而將孩子倒放在垃圾桶裡,最終卻無罪釋放。這個結果不僅難以讓公眾接受,也體現出法律漏洞在惡劣行為面前的無奈和羞愧,更無法起到根治教師失德的行為。只有通過嚴格的立法,明確教師虐待兒童的相關行為標準,比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對虐待兒童的行為有明確界定。當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根據規定嚴格執法,發現不良行為要進行嚴肅處理和懲罰,從根源治理失德行為。

  社會用心,輿論引導和民眾監督是保障。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正是在巨集觀的社會意義上對教師價值的判斷,是由衷的讚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師”的代表張麗莉和張緒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深刻地、完美地詮釋了師德的內涵,踐行了教師的操守,彰顯了教師的光榮,給冷漠無情的失德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典範來引導和帶動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師德;同時還需要公眾參與監督,通過網路等多種途徑對失德行為進行舉報,進一步保障失德行為的治理和解決。

  學校用心,關注教師心理是要求。對於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學校曾解釋“正常人不會做出如此舉動”。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正常人不會這麼做”,那做了這些事情的教師又是什麼問題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但卻在屢次爆發的虐童案處理中被學校漠視了。今年河北省兩會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老師的心理輔導,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心理調節機制,豐富教師業餘生活,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關注教師心理變化。

  師以德為先,德張則師範顯。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社會公眾典範引導輿論並參與監督,學校關注教師心理變化,才能減少並清除教師失德行為,還孩子們美麗的天空,讓孩子健康成長,社會良知得到迴歸,國家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二***

  中國發展升級版需要釋放社會正能量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歷了長達35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過去10年,經濟總量翻了兩倍,人均收入超過4000美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快”成了社會生活的常態,而“慢”越來越稀缺。慢作為一種心理定勢,不僅決定著社會生活形態,也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昆德拉認為人應有“慢”的追求。為了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心理感受,我們需要放緩節奏,從容不迫推進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打造中國發展升級版。

  一如國內一項調查顯示的,84%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加急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大越來,以心理焦慮和精神障礙為代表的亞健康現象日益突出。學習忙、工作忙、身體忙、心理也忙,人們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社會充斥著浮躁與焦慮,不僅易引發有害的聚合行為,且可能導致社會斷裂,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縱觀社會生活,白領跳槽頻繁,藍領不得休息,從富士康的絕望一跳,到廈門BRT的奪命一燃,由於一些成員心態失衡導致的社會代價越來越大,加劇了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影響了國家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戰略部署。

  記得7·23動車事故發生之後,一位媒體人曾經發出這樣的呼喚:“中國,請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這實際上是在提醒,發展必須以人為本,應當將社會心態建設擺在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度,讓人民在發展中擁有自我實現的機會,心態變得積極開闊,姿態變得從容優雅,社會變得文明、安全、和諧。

  在昆德拉祖國的首都布拉格,人們習慣在音樂與讀書中陶冶心性,度過閒暇;在他國籍所屬的法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假日,一年據稱多達186天。這些發達國家的人民擁有與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緩慢從容,正是社會高度文明的表徵。

  我國要打造的發展升級版,決不能再是片面的經濟發展、見物不見人的發展,在總體戰略上要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協調同步,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促進公平正義,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機會公平;在具體作為上,要提高以正確價值觀引導精神文明建設與人們心理調節的能力,弘揚主旋律,唱響中國夢,宣傳各個領域的“最美”典型,釋放正能量,引導人們將個體追求融入國家民族的事業之中;在社會工作層面,要鼓勵各類專業機構和社會志願者為公眾提供多種形式的心理援助服務,疏解心理壓力,排遣精神苦悶;同時,在國民福利層面,也要採取紮實的舉措,落實國民旅遊休閒綱要,保障勞動者假日福利的實現,努力讓社會的節奏慢下來,讓人們擁有發展自我的條件與空間,實現社會氛圍寬鬆公正,個體自在有為,人人有餘暇品味發展帶來的精神文化成果,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昆德拉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生活在別處,每一個人的此處即是他人的別處,是他人憧憬嚮往的地方,在他人眼裡很美的地方,我們自己卻渾然不覺。從本質上說,一種美好的生活既有物質的“此處”,亦有精神的“別處”,那些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更多地是來自精神層面。把此處和別處的構建統一起來,讓中國發展更均衡,也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三***

  讓基層改革創新的步子更加鏗鏘有力

  隨著改革方案不斷出臺,深化改革進入密集“施工期”。如何做才能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怎麼改才能改到群眾心坎上?這些問號的背後,是迫切需要解答的改革課題。

  “把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基層改革創新的重要性,指明鼓勵基層改革創新的路徑,為我們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論。

  從小崗村按下的紅手印,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風行神州,從“雞毛換糖”的艱辛創業,到市場經濟大潮澎湃不息,30多年來,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無不得益於基層探索和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今天的改革,新舊難題交織,風險挑戰重重,推進我們的改革事業,更需要尊重群眾實踐、鼓勵基層探索,激發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動力。

  正如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啃下“硬骨頭”涉過險灘,誰也不是旁觀者、局外人,就需要集眾智、匯眾力,動員廣大幹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從而解決好改革落實的責任擔當問題;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落實中央的各項改革方案,不能大而化之、一刀切,就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因地制宜深入探索,使之落地生根,從而解決好改革方案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就需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面對不同群體、不同訴求科學施策、統籌協調,從而解決好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

  基層是創新的沃壤,探索是創新的火花。近年來,各地紛紛湧現的“微改革”“微創新”,不斷為改革注入活力,贏得群眾點贊。這說明,只有重視基層改革創新,改革才能接地氣,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改革方案才能落準落細落實,更好造福群眾,使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布局,眾多亟待破解的難題,為基層留下了很大的探索和創新空間。下好改革一盤棋,需要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係。既發揮頂層設計對基層實踐的引領、規劃、指導作用,又鼓勵各地進行探索,聚焦具體問題,把握好政策界限範圍、尺度、節奏;既吃透基層情況、傾聽群眾呼聲,讓基層改革創新精準有效,又及時把基層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蘊含的規律及時形成理性認識,推動面上的制度創新。“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就能進一步形成上下對稱、同心合力的改革態勢。

  基層改革創新,一頭連著廣大基層幹部,一頭連著廣大人民群眾,歸根到底,要靠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基層面臨的改革環境比較複雜,制約基層改革的“絆腳石”,既有不作為、不擔當、畏難情緒等主觀原因,也有機制不完善、保障不得力等客觀原因。讓基層改革創新的步子更加鏗鏘有力,需要加強思想引導、幹部管理,喚起改革的精氣神;更需要針對基層工作特點和難點,加強政策配套,推動職能下沉、人員力量下沉,建立與基層改革實際需要相匹配的權責體系,完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不斷形成鼓勵基層改革創新的合力。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濃郁氛圍,基層的改革活力就會像火山一般噴發出來。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紮根基層的火熱實踐,匯聚13億人的智慧與力量,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則改革藍圖必將化為現實,改革航船必將破浪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