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於學習方法

  學習的言論在《論語》中處處皆是,孔子的這些經典言論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極具指導意義。 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學習方法:勤思與樂學

  最有效的讀書學習方法:“勤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若不加思考,學得越多,可能受矇蔽越深,此就是所謂百無一用的書呆子。

  只有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才能明辨真偽,然後去偽存真,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識養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種人可謂百思不如一學。學習中的“思”,要注重獨立思考。

  最明智的學習態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強弱,獲得的知識有先後。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習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聖賢,孰能都懂?

  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裝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謂害人害己呀。

  引導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樂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興趣愛好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特別是小學生,興趣愛好還容易轉移,今天喜歡這樣,明天又喜歡那樣。

  教師要引導其形成自覺而快樂的學習行為和心理,這是最理想的教學,學生會在“學習——興趣——成功快樂——更有興趣——更成功快樂”的迴圈過程中不斷成長。

  論語學習方法:誨人與自省

  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教師是特殊的職業,在今天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特別需要終身學習,永不滿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大腦裡唯有不斷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證其教育教學有生命的活力。

  “誨人不倦”,永遠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不要在學生面前有絲毫的厭煩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傷害學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教師要永遠做好學生幼小心靈的守護神。

  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法:“啟發”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可能是中國,也是世界開展“啟發式”教學的最早言論。

  教師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其效果最佳應是在學生的憤、悱狀態。

  教師要有意識地使學生逐漸進入憤、悱狀態,讓學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最嚴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領會了其老師思想之精髓,一生盡心盡力做事,將每一件事能做得圓滿,做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真誠地對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時溫習、領會老師所授的知識,使其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作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負別人的重託;對得起朋友,不辜負朋友的信任;對得起老師,不辜負老師的教誨。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個時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論語學習方法:仁與愛

  最早倡導教學民主者:“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倡導在“仁”面前不分師生,一律平等,學生不要因為年齡小而謙讓老師;反對學生對老師的盲目服從,不贊成“對吾言無所不悅”的態度,主張“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由此可知,孔子非常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並對他們寄予很大的希望。

  最忠實的教育工作者:熱愛學生,忠於教育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因為熱愛學生,自己就能不為他們任勞任怨嗎?忠於教育這項事業,自己能不對學生諄諄教誨嗎?

  孔子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一直到了七十二歲離開人世,為了他自己鍾情的教育事業,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孔子一輩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並且每十年,就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到了七十歲時終於達到了人生道德修煉的最高境界,成為千古一人的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