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走基層心得範文

  走基層,就是領導幹部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身邊去,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踏踏實實為民服務。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走基層,就是領導幹部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身邊去,它不同於走親訪友的互道祝福,也不同於浮光掠影的走馬觀花,而是要手捧一個真心,走進人民群眾之中,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踏踏實實為民服務。

  下基層要帶著問題去。基層需要什麼?去了之後要解決什麼問題?這是領導幹部在下基層之前必須深入思考的。年初,我局集中一段時間對各縣區進行了走訪調研。走訪前,針對縣區的工作開展情況,擬定了不同的調研計劃,除重點了解中央、省、市各級政法會議和司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在縣區、鄉鎮、村社的落實情況之外,還要聽取各縣區在開展工作時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新困難,收集基層的意見建議,並對調研情況進行整理,及時提交局黨委會討論研究並提出指導意見。

  下基層要捧著真心去。到基層去不是“看盆景”,不是“入鏡頭”,而是要去結“窮親戚”,與群眾打成一片,認真傾聽群眾呼聲,瞭解群眾需求,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走進“雙聯”村,我們帶去了救助物資和扶貧款項,還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坐在長板凳上和他們拉家常,圍在火堆旁聽取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最關心什麼,最需要什麼,最想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在這一過程中,村民不再將我們視為領導,而是推心置腹、暢所欲言,我們也在和群眾的交流中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下基層要服務群眾去。進基層不是搞“親民秀”,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真切切、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辦幾件實事。下基層的目的,就是要重點推進與群眾聯絡緊密的工作。我們下基層,就是要了解人民調委會換屆推選情況,看看組織建得全不全,人員配得強不強,能否真正開展工作,為群眾化解糾紛,同時指出調解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向彭傳忠學習,改掉衙門作風,實打實地解決群眾心頭的憂慮,硬碰硬地化解一些信訪問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好務。我們下基層,就是要將法治文化帶到基層,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將引資專案落到實處。

  領導幹部下基層,去不能白去,去了要解決問題;走不能白走,走了要了解實情;下不能白下,下了要做些實事。

  所以,走基層要真心實意,要辦實事惠民生,要從物質上給予基層幫助,也要從精神上給予基層幫助,更要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真真正正為群眾服好務。

  篇二

  在前段時間,我們一群新聞學子來到了湖南省中方縣開展“新聞學子走基層”活動,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裡,我們參觀了中方工業園以及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走進了幾戶農家,與當地村幹部座談,與老鄉交流,從而勾勒出一幅真實的中國農村圖景,其中彰顯的創業精神、實幹精神、奮鬥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旺市融城,離不開中方實業人的艱苦奮鬥。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少年中方”的起步騰飛更離不開鄉親們的辛苦耕耘。在中方工業園,我們參觀了當地最有名氣的民營企業:金大地,其每年光納稅一項就近1億元。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家企業在2000年以前還是一家連年虧損的鄉鎮企業。“我這一輩子就是想幹點實業,人生就是一搏。”董事長彭忠喜說,“現在我們開始走迴圈經濟模式,技術創新永遠比競爭對手快半步,我們這十年,就是一直在迎難而上。”

  在前往桐木鎮大鬆坡村高昌禮老人家之前,就早早知道他在村裡帶頭做起了農家樂,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談起自己的不便,高老倒是毫不避諱:“20年前,我在操作犁田機的時候出了事故,落下了殘疾,但是我這個人嘛,就是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腿傷剛好那幾年,就帶著全家老小開山種葡萄,施肥、殺蟲我都自己來。”十幾年如一日的辛勞,讓高老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前幾年又藉著發展旅遊業的東風,生活是越過越有滋味。

  大鬆坡村是有名的葡萄溝,而離這十幾裡開外的楠木鋪村就沒有這麼好的自然條件,幾十戶人家散落在大山深處,一條只容得下小車單向通過的毛坯土路成為村裡和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但是村幹部硬是用自己的堅持領導村民走向富裕。村民們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開山種桃子、葡萄,有的還搞起了烏雞養殖,收入自然是比早年翻了幾番。“之前沒有路的時候,我就和媳婦每天夜裡3點就動身挑桃子、葡萄下山去賣,後來實在覺得不方便,我們全村人就一鋤頭一簸箕地開出了這條6裡的土路,前前後後花了三年時間,現在就是要想方設法鋪上水泥,硬化道路。”楊聖良說。

  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採訪物件,而我願意把他們稱作“築夢者”。他們都有夢想,是企業發展壯大,是果園豐收,是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方之行,讓我們有機會在基層,走近了有血有肉的“築夢者”。

  黨的召開後,“中國夢”成為大家口中的熱詞,但以往我對“中國夢”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巨集大敘事的“國家夢”上。來到中方這片土地,走進中方百姓的生活,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夢”更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此次走基層訪問的四位“築夢者”,他們就是中方28萬人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社會廣大基層的一個縮影,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富裕起來再帶領周邊的鄉親一同致富,這種質樸、動人的實業、實幹精神,真實地存在於廣褒的田間地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