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認知特點

  提高小學兒童認知能力是早期開發兒童腦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科教興國的需要。今天,小編整理了,以供考生複習。

  ***一***:小學生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小學生觀察力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

  ***1***觀察的目的性較差。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易受外來刺激的干擾,常常在受新異刺激影響時,注意力就會離開觀察的物件;同時,觀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狀況和個人興趣等因素的制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表現更為明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教育的作用下,觀察的目的性將不斷提高。

  ***2***觀察缺乏精確性。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徵或活動的主要過程,對細小部分則缺乏觀察,則觀察不夠精確。

  ***3***觀察缺乏順序性。觀察時往往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徵,如運動的、較大的、對比明顯的部分,這樣則導致觀察無宇,觀察的結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觀察缺乏深刻性。觀察事物時。小學生還主要以感性經驗為主,缺乏思維活動的參與,使得觀察的深刻性不夠,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和表面特徵,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只知道“是什麼”,缺乏“為什麼”的思考,使觀察趨於膚淺,難以上升到理性高度並賦予觀察更深刻的意義。

  ***二***:小學生記憶力的發展特點

  小學生的記憶力較學前兒童在質與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總的發展趨勢為由無意記憶向有意記憶發展,具體形象記憶仍占主導地位。

  ***三***: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特點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它伴隨著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識活動而生,又維持這些活動繼續進行。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注意的自覺性和注意品質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低年級的小學生。無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們興奮抑制的產生比較迅速,第二訊號系統的抑制作用較弱,容易受外界新鮮、突變和運動的事物所吸引,從而容易分散注意力。隨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各種要求,特別是學習任務的增多,學習活動僅靠無意注意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學生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展,就整個小學階段而言,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2***注意的範圍依然有限。

  注意的範圍是指在同時間內注意物體的數量。它主要取決於主體的知識經驗,由於小學生知識經驗少,他們的注意範圍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其注意更具有狹隘性。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廣度平均只限於三四個客體,成人約為4~6個客體,另外,低年級小學生還不善於注意事物的內部聯絡,因而注意的範圍受到限制。例如,一年級小學生總是一個字地閱讀課文,注意的範圍很小,到了高年級,才能把字和字連成句子閱讀,並逐漸注意到句與句之問的聯絡,注意範圍擴大了。要擴大小學生注意的範圍,教師應做到:一是引導學生對教材有很好地理解;二是理解時充分運用直觀教具;三是有條理地組織學習材料;四是知覺物件離學生近一些。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於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低年級兒童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穩定,對於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義以及單凋刻板的物件,注意就容易分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對抽象事物的注意穩定、集中才會相應提高。另外,低年級小學生自制力還比較差。容易離開教師所講的內容,轉移到偶然看到或聽到的事物上去。特別容易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去。小學生注意的穩定與集中,與其年齡、興趣、健康、情緒及對課業的理解程度有關。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小學生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聽課時,眼、耳、手、腦的配合往往不夠,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不強,聽講和記筆記不能同時進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如果兒童寫字成了自動化,那他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聽講上,他也能邊聽邊記了。注意的轉移和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可塑性、靈活性有關,低年級小學生注意轉移性較差,由一種活動立即轉移到另外一種活動上的能力欠佳,往往足一種活動進行廠很長時問,注意還停留在先前的那種活動上。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注意的分配和轉移也將逐漸發展起來。

  ***四***:小學生想象力的發展特點

  兒童進入小學後,隨著年齡、知識經驗的增長,想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五***: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小學時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從進入小學起,兒童就開始從事正規、系統的學些需要與兒童已有心理水平之間產生矛盾,成為其思維發展的動力,在教育的影響下,這些矛盾不產生和解決,從而推動小學生的思維不斷向前發展。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低年級的小學生思維雖然已開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難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質的東西,思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與面前的具體事物或其生動的表象聯絡著,只有在中高年級才逐步學會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東硬,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分析,但他們即使達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也仍然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其思維主要帶有直觀具體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點,對學習材料的分析,主要限於直觀行動面,要依賴於實物或圖形等,因此這種所揭示事物的特徵往往是外部屬性,對物件和情境的判斷往往是片面的,推理則依靠由知覺得到的直觀形象,結論也非基於邏輯論證,而是將判斷與感知到的知識直接對比;三四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質變時期,大多數兒童能借助分析和綜合將以前積累起來的概念加以概括;不僅判斷的數量在增加,而且判斷中的直觀因素被壓縮到最少量,對客體的關係也能根據本質進行或多或少的說明。

  ***2***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小學低年級兒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綜合,難以擺脫具體事物,在頭腦中進行分析與綜合,在進行比較時,常表現出困難,不善於分清本質與非本質特點。隨著知識的積累,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能力也隨之提高,開始由正確區分具體事物的異同逐步發展到區分抽象事物的異同,從區分個別部分的異同逐步發展到區分許多部分的關係的異同,從直接感知條件下送行比較發展到運用語言在頭腦中引起表象條件下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