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詩意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題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常建【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題破山寺後禪院》註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餘:只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題破山寺後禪院》意思: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題破山寺後禪院》寫作背景: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祖籍為邢臺,字號不詳。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唐才子傳》說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為盱眙尉。後隱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遊無顯貴。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現存詩57首,題材較窄,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題破山寺後禪院》、《吊王墓》,尤其前首“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廣為古今傳誦。他還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今存《常建詩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於一尉,士論悲之。詩一卷。常建的詩題材比較狹隘,雖然也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

  《題破山寺後禪院》鑑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慾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豔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迴歸自然,崇佛通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徵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迴盪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巨集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讚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