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探究論文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情景關係是詩歌理論中的非常重要的詩學範疇,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詩歌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來說,一首詩歌往往是同時運用了幾種情景關係,包括觸景生情,融情於景等等,本文結合具體的古代詩詞示例,簡要的對其進行討論和鑑賞,探討中國古典詩歌情景關係的實質以及情景關係呈現出來的形態特徵等等。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探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探究全文如下:

  “情”與“景”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要素,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情”是情感的,主觀的;“景”是形象的,客觀的。“情景關係”即是情與景的組合手法。從不同角度看,大體上有兩種,一是因果關係,包括時間上的先後,有時候先景後情,也稱之為觸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時候先情後景,以情設景,緣情寫景。二是手段目的關係,“情為主,景為賓”,以言情為目的,繪景為手段。

  縱觀近幾年高考的古代詩詞鑑賞試題,命題者常常會選取情景交融的詩篇作為考試材料,以情與景為命題點設題,尤其青睞賞析情景關係。“情”是對詩歌內容情感的考查,“景”是對詩歌形象的考查,“情景關係”實際上是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要解答情景關係類試題,考生首先要掌握並區分“觸景生情”“寓情於景”“借景抒情”“以景襯情”“以景作結”等主要組合手法。

  一、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也就是景生情,情隨景生,強調物的興發感動作用。詩人原先並沒有自覺的情思意念,但在生活中遇到某種景物,有所觸動和領悟,於是通過景物表達情志。這種觸景生情,情隨景生,是一個由外到內的感情的觸發過程。

  例1:***2011・天津卷***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裡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878***①〔周樸〕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裡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陝西省西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問: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係的?

  詩人的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涇水彎彎曲曲縈繞著遙遠的村莊。因為過多的放牧牛馬,春天的草已經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只有秦朝時的古碑還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興盛。天色已晚,雲彩與積雪一道圍繞在蒼山上,幾縷炊煙伴著殘陽,綠樹顯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看到這荒涼的景色,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參考答案為:詩歌用了觸景生情的手法,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淒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以樂景襯哀情,用極富特徵的荒涼景物抒發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

  二、寓情於景

  寓情於景即情藏於景,詩歌中情感的表現十分隱蔽,寓藏在具體的景物描寫之中。或者說主體的感情色彩比較淡薄,儘可能把景物的客觀性顯示於讀者的眼前。從表面看,只是純客觀的寫景,但他細品味則知景物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當然,“無我”並不是真的無我,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只不過主體已將情感隱於景物之中,化虛為實,情藏於景。

  例2:***2009・江西卷***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①〔蔡家親〕表親。

  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

  前四句描寫靜夜裡的荒村,陋室內的貧士,寒雨中的黃葉,昏燈下的白髮,通過這些,構成一個完整的詩歌畫面。這畫面之後充滿著辛酸和悲哀。尤其是“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不是單純的比喻,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烘托氣氛,“雨中”“燈下”這兩個形象的蕭條恰恰吻合了詩人所要傳達的淒涼遲暮之嘆。

  與寓情於景相對應的是移情於景,詩人有強烈的主觀感情,有意識地移之於景,使客觀景物染上主體情感色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之淚,鳥之恨皆是詩人憂國憂民之悲慼。詩人往往選擇最能表現主觀感情的景象,將自己的情感投之其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三、以景襯情

  以景襯情主要分為正面襯托和反面襯托。所寫的景物與所抒發的感情的基調相一致叫正面襯托。如2011年天津卷的《春日秦國懷古》,詩人用極富特徵的荒涼景物抒發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為以哀景襯哀情。景與情的基調不一致則為反面襯托。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來我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例3:***2011・江西卷***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於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後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問:這首詩首聯寫景抒情有什麼特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清明時節,春雨綿綿,大地回春,桃李盛開,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高考參考答案:運用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描寫清明時節兩種不同的景色,以樂景寫哀情,哀景襯哀情。

  四、以景作結

  以景結情,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渲染氣氛。這類作品的意境和韻味,全靠結尾處的以景言情之句,對於以景語作結之景,不能以單純的景語視之,而應藉助景物描寫,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結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以景語作結,從而使全詩韻味深長雋永。

  例4:***2005・重慶卷***

  從軍行***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問題:詩歌最後一句寫法和前三句有什麼不同?有何作用?

  此詩前三句敘事抒情,這一句寫景以景結情,寓情於景。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對此景,生髮出的是無限的鄉愁,還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壯志和對於現實的憂怨?還是對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創造意境,引發讀者想象,含蓄蘊藉。高考參考答案:前三句敘事抒情,最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說到情景關係,自然繞不開“借景抒情”。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景是媒介,是手段,“借景”之目的在於“抒情”。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借景抒情的提法應賦予特定含義,一是藉助客觀外物的自然特徵抒情;二是藉助客觀外物被賦予的特定意義抒情。2006年福建高考卷要求分析李商隱的《端居》中的“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兩句的藝術手法。這兩句藝術手法上的最大特點即是借景抒情,借“雨”之綿延表達無盡的孤寂悲傷之愁;借“月”的特定文化意義表達懷遠思親之情。

  總之,情因景而物態化,景因情而意象化。二者水乳交融,主客合一,密不可分,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審美境界,需要一種或多種組合手法。因此情景關係在一首詩中可能是多樣的,這就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組合手法,明確問題指向,使用鑑賞術語。只有這樣,才能在古詩詞鑑賞題上摘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