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古詩詞鑑賞題目加答案

  通過做古詩詞鑑賞題是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記住詩詞內容的。那麼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1雨後池上

  【作者】 宋代  劉攽 【體裁】 七言絕句

  【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註釋】①磨:打磨。②簷楹yán yíng:屋簷下廳堂前部的樑柱。③垂楊:楊柳。④荷:荷花。

  【譯文】濛濛細雨隨著微風輕拂池面的輕盈柔姿。雨後的池塘,水面平靜,經春雨洗滌過的池面,好比經人輕磨拂拭過的明鏡。東風忽起,舞動池邊的垂楊,吹落垂楊柔枝細葉上綴滿的雨滴,灑落在池中舒展的荷葉上,發出一陣清脆細密的聲響。

  【賞析】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雨後池上景物十分美麗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

  2田園樂

  【作者】 盛唐 王維   【體裁】 六言絕句

  【原文】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譯文】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後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嫋娜迷人。花落就該打掃,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還沒有打掃。這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麼。黃鶯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熱鬧非凡,但這啼叫聲卻沒有驚擾美夢,山客還在酣睡。

  【賞析】《田園樂》是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

  第一個特點由境生情,詩中有畫。先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於特徵的景物,然後寫人睡得酣恬安穩,於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裡。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緻,音韻鏗鏘。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折詩意的作用。“含”與“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

  3暮過山村

  【作者】 唐 賈島 【體裁】 五律

  【原文】數裡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譯文】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悽寂的曠野上鳴叫,本來就令人聞而驚惶不安;剛好又碰上夕陽下山,山區漸漸暗黑下來,孤單的行人此時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慄。

  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山區更顯得闃靜,安謐。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樹旁出現了嫋嫋的炊煙,我漸漸向之靠近。

  【註釋】邊烽:指邊境的烽火。唐代邊烽有兩種:一種是報邊境有事的緊急烽火,一種是報平安的烽火。這裡指前者,即戰火。秦,指今陝西南部一帶。

  【賞析】  賈島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一首詩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詩的佈局以“寒水”開始,“煙火”告終,中間歷敘曠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邊烽,給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從惶恐而至欣慰。山區景物採用移步換景法描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動,詩人的情緒也跟著波浪式起伏與發展。這樣,詩的格局便顯得有波瀾,有開闔,寓變化多樣於章法井然之中。

  4塞下曲

  【作者】 盛唐  王昌齡  【體裁】 五言古詩

  【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深秋的黃昏,軍士牽著馬來到洮水畔,牽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發抖,塞外的秋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臉上更是像刀割一樣。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這裡曾經是長城之戰大敗吐蕃的地方,鬥志高昂,意氣風發是眾人的說法。

  然而,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賞析】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開頭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接著,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裡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

  這裡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5樸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 蘇軾 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原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註釋】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譯文】殘月彎彎掛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靜,漏壺的水已滴光。誰看見閒居的人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只有那時隱時現的孤鴻知道我的惆悵。驚起的孤鴻不斷回頭探望,好像充滿無人理解的幽傷。她尋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卻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賞析】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下闋更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6減字木蘭花

  【作者】秦觀

  【原文】天涯舊恨,獨自淒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賞識】

  此詞寫一女子獨處懷人的苦悶情懷。上片寫女子獨自淒涼,愁腸欲絕;下片寫百無聊賴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樓。全詞先著力寫內心,再著重寫外形,觸物興感,借物喻情,詞采清麗,筆法多變,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深重的離愁,抒寫出一種深沉的怨憤激楚之情。

  此詞通體悲涼,可謂斷腸之吟,尤其上下片結句,皆愁極傷極之語。詞中出語凝重,顯出沉鬱頓挫的風致,讀來愁腸百結,抑揚分明,有強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8減字木蘭花

  【作者】朱敦儒

  【原文】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註釋】

  ①劉郎: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又,《重遊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後常代指一般男子。②“不管”句: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③重院:深院。謝家:泛指秦樓歌館。④“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⑤“國破”句: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賞析】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化他人之典,自然貼切,如同己出,實為妙筆。詞人面對東風萬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復無望。這對於身遭國破家亡之難、輾轉流離南方的朱敦儒來說,心中悲慨又勝別個。這首詞風格明快,感情濃烈。是一首動人的小令。

  9宿漁家

  【作者】郭震

  【原文】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譯文】

  世代在海邊生活,幾間小屋上面覆蓋著雪白的蘆花。白天在海上捕魚雖然辛苦,但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開心愜意。

  10三江小渡 楊萬里

  【作者】 宋 楊萬里

  【原文】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來。

  【註解】  將:行,流過。

  【譯文】溪水流過橋後就不再回來,小船還得靠短篙撐開。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樣恆久不變,不管風吹浪打永遠還在。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主要採用對比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去又來”進行對比,突出友情的恆久不變。此外,運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象徵社會風浪,從而突出了詩的主旨。

  【閱讀訓練】

  1、 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全詩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象徵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先判斷,再分別結合原詩作答。

  2、 本詩的“詩眼”是什麼?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們的友情將像這山溪渡一樣經得起社會風雲的考驗。

  11商山早行

  【作者】溫庭筠yún,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豔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原文】晨起動徵鐸duó,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

  【註釋】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②枳花明驛牆,部分版本為“枳花照驛牆”。明:使……明豔。這句意為: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③徵鐸,遠行馬車所掛的鈴。④槲,一種落葉喬木。⑤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⑥明,一作“照”。⑦驛,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⑧杜陵,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⑨鳧,野鴨。⑩回塘,圓而曲折的池塘。

  【譯文】

  黎明起床時,車馬上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的人踏上了旅途,還一心思念家鄉。雞叫聲很嘹亮,客棧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秋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淨的池塘。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12與諸子登峴山

  【作者】 盛唐   孟浩然   【體裁】 五言律詩

  【原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註釋】 ①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②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③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夢澤:雲夢澤,古澤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陸一帶。  ④羊公碑:晉人羊祜之碑。

  【譯文】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雲夢澤更加深湛浩蕩。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賞析】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弔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

  13江城子

  【作者】:後蜀 歐陽炯

  【原文】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

  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註釋】

  ①金陵:今江蘇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吳、東晉、宋、齊、樑、陳六朝,均建都於金陵。④暗逐逝波聲:默默地隨江水東流的聲音消逝了。⑤姑蘇臺: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廬所築。夫差於臺上立春宵宮,為長夜之飲。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時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⑦江城:指金陵,古屬吳地。

  【譯文】

  日暮時分,江邊長著鬱鬱蔥蔥的青草,金陵城外籠罩在鮮豔明麗的落日餘輝中,江面寬闊,江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六代的繁華,不知不覺地消失在這波濤洶湧的波濤聲中。只有姑蘇臺上那皎潔的月亮高掛,像姑蘇西子的鏡子,照耀這興衰交替的金陵城。

  【簡析】

  此詞是五代詞中寫懷古題材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與詞人眼見古都興衰而慨然興嘆的悲涼情感,形象地描繪並抒寫出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詞感情色彩極濃,寫景抒情,真切動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本詞寫景與抒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全詞情景交融,可謂天衣無縫。

  14晚泊岳陽

  【作者】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北宋詩新運動的領導者。

  【原文】臥聞岳陽城裡鍾,系舟岳陽城下樹。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譯文】

  日暮鐘聲,“城裡”應是燈火輝煌,美麗無比,而自己卻漂泊城下,閒臥舟中。只見一輪皓月,懸於空江之上,可是江面雲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灑下清輝,又傳來舟子晚歸時的歌聲。這歌聲引起多少思緒,其中感情體味不盡,只感覺輕舟短楫,疾去如飛。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被貶夷陵途中,隱含詩人旅中思歸的情思。這首詩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裡鍾、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雲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之情。

  15如夢令嚴蕊

  【作者】 嚴蕊,南宋中葉女詞人。

  【原文】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譯文】此花乍一看去,極易被誤認為梨花,又極易被誤認為杏花。仔細一看,卻並非梨花,也並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紅。一樹花分二色,確非常見,此花實在別緻啊!曾經記得陶淵明在五靈忽逢桃花林,陶醉在桃花芳華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與脫俗之中。

  【賞析】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不正是這位色藝冠絕一時的女性自己的寫照嗎?而含蓄地點明此花乃屬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風塵而心自高潔的象徵嗎?

  16臨江仙·夜歸臨皋

  【作者】 宋 蘇軾 【體裁】 五律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註釋】

  ①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於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②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於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  並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③ 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④ 夜闌,夜深。縠,有皺紋的紗。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這時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裡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賞析】

  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

  17長信秋詞其三

  【作者】  盛唐  王昌齡  【體裁】 七言絕句

  【原文】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譯文】天色方曉,金殿已開,就拿起掃帚,從事打掃,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掃之餘,別無他事,就手執團扇,且共徘徊,這是一時的偷閒和沉思。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說“且將”則更見出孤寂無聊,唯有袖中此扇,命運相同,可以徘徊與共而已。寒鴉能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身上還帶有昭陽日影,而自己深居長信,君王從不一顧,則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倒反而不及渾身烏黑的老鴉了。

  【賞析】王昌齡這篇詩寫宮廷婦女的苦悶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長信故事反映唐代宮廷婦女的生活。不說己不如人,而嘆人不如物,以顯示怨情之深,構思很巧,很切。

  18浣紗女

  【作者】  盛唐 王昌齡  【體裁】 七言絕句

  【原文】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譯文】

  詩人在錢塘江畔看到了“勝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問起她們是誰家女兒,如果是在春秋吳王夫差時代,錢塘江上這些女兒,定會像西施、鄭旦那樣被選送吳宮,並深藏於吳宮之中,不得出來,但如今已不是過去,她們公然出來浣紗了。“紗”是輕薄的絹。一群比鮮花還要美麗的女兒,在碧綠的江水中浣洗著輕紗,她們歡歌笑語,她們那花一樣的臉龐,映著碧綠的江水和水中的輕紗,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圖畫。

  【賞析】  此詩讚美錢塘女兒的美好。引吳王之例,還使作品在讚美錢塘女兒的同時,對歷代的荒淫統治者,進行了諷刺,豐富了作品的內容。

  19金陵圖

  【作者】韋莊

  【原文】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譯文】

  為什麼就畫不成社會的“一片傷心”呢?只是因為一般的畫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專去畫些粉飾昇平的東西,而不願意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罷了。

  請看這幅《金陵圖》吧,畫面上古木枯凋,寒雲籠罩,一片悽清荒涼。南朝六個小朝廷,哪一個不是昏庸無道,最後向敵人投降而結束了它們的短命歷史的?這就是三百年間金陵慘淡現實的真實寫照。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六幅描寫南朝史事的彩繪,有感於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

  20憶昔

  【作者】 唐 韋莊

  【原文】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 夕陽唯見水東流!

  【寫作背景】

  韋莊本來住在長安附近,後來移居虢州。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時,他正來京城應試,目擊這座古都的興替盛衰,撫今傷昔,寫下了這首“感慨遙深,婉而多諷”的七律。“感慨遙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諷”言其情韻風調。

  【賞析】

  此詩藝術上主要有兩點特色:一是用典使事,使詩意委婉深曲。二是藉助於雙關、象徵、暗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錯綜運用,傳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全詩以“昔年”領起,前六句緊扣題旨“憶”字,描繪昔日繁華景象。末聯一跌,頓起波瀾,發為變徵之音,結出無限感慨。詩中隱含著對上層統治階層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批判,抒發了他對社稷傾危的感嘆。

  這種曲曲傳情、意在言外的構思,形成了“婉而多諷”的情韻風調。以華綺側豔之辭,寄感慨遙深之志,是晚唐詩風的特徵之一。

  關於鑑賞的引證解釋

  1.猶識別,辨識。

  《晉書·王戎傳》:"族弟 敦 有高名, 戎 惡之。 敦 每候 戎 ,輒託疾不見。 敦 後果為逆亂。其鑑賞先見如此。"

  2. 謂賞識。

  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其鑑賞稱頌人物,初未甚信,其後卒享盛名為賢士者,故 陸歙州 、 常簡州皆是也。"

  宋黃庭堅《和答莘老見贈》:"兒曹被鑑賞,許以綜九流。"

  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詩:"歸來逢鑑賞,幾度抹山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東山 之 聖泉 , 金陵 蔣山 之 八功德泉 , 攝山 之 珍珠泉 ,皆甘冽異常,其它難以列舉;但在窮鄉遐僻,無人鑑賞耳。"

  3. 鑑定欣賞。多用於藝術品、文物等。

  明陶宗儀《輟耕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非精於鑑賞者,莫能辨其真偽。"

  明文徵明《詠次明》:"寄情時有樗蒲樂,博物鹹推鑑賞家。"

  清張庚《國朝畫徵錄·袁樞傳》:"樞袁可立子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

  魯迅《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文藝本應該並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鑑賞,而是隻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鑑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