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邊城的人性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

  之親情美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整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喚使身邊的黃狗從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長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與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瞧,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親情美畫卷啊,它不造作、不虛偽,純粹是親情的自然流露!這位一輩子為人擺渡的老船伕,除了具有善良勤勞、正直豁達的品質之外,把更多的愛都奉獻給了他的小外孫女。他和孤雛翠翠相依為命,內心深藏著難言的懊悔、隱痛、憂鬱。他疼愛她,為了讓她快樂,給她唱歌,故意痛她逗趣,但更多的是為她擔驚受怕,怕翠翠再走她母親的路。翠翠的母親——老船伕在十七年前死去的獨生女,因揹著父親和一個屯防兵相愛,有了翠翠,想雙雙逃走,不忍心,結果相繼死去。老船伕卻平靜地仍然把日子過下去,他不僅寬容他們,而且深悔過去對女兒太粗心大意。為了疼愛翠翠,他日夜都不放心。他一心要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滿以為自己深知外孫女的心,哪知根本沒看清這個被儺送的愛戀所燃燒起來的少女的真心。結果過分的關心卻幫了倒忙,翠翠的愛情出現了波峰浪谷。當他意識到翠翠愛的人和他想的不是一個人時,他真的慌了,怕了。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的一切全像她的母親,而且隱隱約約地覺到這母女二人的共同的命運。他竭盡全力想擺脫這命運,幫助外孫女儘快得到意中人,可事與願違,不放心地死去了。祖父死了,翠翠的精神大樹也就倒了,她悲痛萬分。但她卻堅持看守祖父的墳山,不願馬上進城,一個人挺立在渡口繼續擺渡,這是親情給她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它能使一個人變得執著、勇敢、頑強,甚至連自己的生命夜在所不惜。

  船總順順與兒子天保、儺送的父子之情也體現了人本性中的親情。順順愛他的兩個兒子,但不是溺愛,不是讓兒子過著富貴輕鬆地日子,而是教他們甘苦與人相共。兩個兒子也不負父望,凡水手能做之事,他們也都做得很出色。在父親的教導下,兩人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待人如父一般和氣親人。這種坦誠、真摯的父子之情令人羨慕。還有這兩兄弟間的手足之情亦動人幾分。兩人愛上同一個女子,按當地的風俗應決鬥以分勝負,然而天保、儺送不願傷兄弟和氣,便以唱山歌的辦法解決問題,看誰的山歌唱得好,能打動翠翠。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對手,於是駕船離家了。不幸的是,天保在行水中船翻身亡。儺送明白哥哥是因為自己而離家的,自然無心對歌,便獨自駕船去下游尋哥哥的屍首去了。這種斬不斷地血緣親情體現了人性中最自然的人性美。

  之愛情美

  在沈從文詩意般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太多的驚心動魄的愛情場面,更多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情感狀態。翠翠對儺送的愛是忠誠、堅貞不渝的,她沒有因為人事的周折而改變最初的選擇。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有太多的遐想和憧憬,她內向、羞澀、矜持。後來,她拒絕天保的託媒說情,心始終放在儺送身上,致使天保因情場失意意外溺死茨灘,儺送對她和其祖父產生誤會,一氣之下駕船離開桃源,可她依然堅守著對儺送的愛。祖父去世後,她獨守渡船等待著那個沒有歸期的愛人,“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用她那顆純潔、淳樸的少女心譜寫著人性美的愛情頌歌。

  而為了翠翠放棄碾坊的儺送更是充滿了對愛情真摯的追求。儺送是位出色的小夥子,為人聰明而又富有感情,當他心中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後,便不離不棄地守護在翠翠身邊,用最動聽和最熱情的歌聲來叩打翠翠的心扉。當他面對渡船和碾坊做出選擇時,他捨棄碾坊,願意為愛情守一輩子的渡船。他對父親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許我名利只許我撐個渡船。”可見,儺送對翠翠愛得分明,愛得真摯,愛得忠貞,這樣的愛令人嚮往。

  作為親生哥哥的天保,也深深地愛著翠翠,他知道弟弟與他有著一樣的情感,兩人唱歌決鬥,但因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最終決然離去。天保最終遇難,可以說是為親情和愛情而死的。作者對天保的愛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他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得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因此是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這些人物無不展現了人世間的真善美。作者寫兄弟兩對愛情都有自我犧牲精神,她們愛翠翠,但都以感情為重。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甚至頭腦裡沒有這些概念。他們以一種互助互愛的德行,以一種作者所理想的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了一曲平凡而又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作品的人性美至此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之鄉情美

  這種處處洋溢著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邊城人民的身上。邊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她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方式和淳樸勤儉的古樸民風。率真、美麗、虔誠——邊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當翠翠什麼都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死了,唯一的愛人也去了,她只有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打發自己的青春。這可憐的孤雛該怎樣活下去呢?幸虧她的周圍生活著一群善良的人,人性在悲劇面前閃爍出了美的光輝,世界也因此美好起來。祖父死了,邊城的人幫忙安葬並照顧可憐的翠翠;白塔在大雷雨中傾塌了,雖然也有迷信,但同樣是懷著憐憫與同情,邊城的人民又捐錢修復了白塔。尤其鄰里之間的互愛更體現出了人性美,如掌水碼頭的順順和楊總兵。順順是一個正直而熱心腸的人,他“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相助。”他不僅具有湘西人民的善良質樸,還擁有仗義豪爽的坦蕩胸懷。當得知自己大兒子之死與老船伕有間接關係後,扔拋下私怨,真誠的安慰翠翠並答應照顧翠翠,展現出他寬闊的胸襟。而楊總兵,雖曾和翠翠的父親同時深愛著一個人,卻沒有因為這個女人最後選擇翠翠的父親而因愛生恨。在老船伕過世後,他盡心盡力地像照顧自己的女兒般照顧翠翠。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要一個爺爺歡喜、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和他們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這一切都讓人看到了在湘西這片熱土上綻放的人性美的光芒。

  邊城的生活又復歸於平靜,但悲劇終究已經發生,它能夠被淡忘但卻不能消失,活著的人終究要生活下去,卻也攜帶了一份生命的沉重與悲哀。但從這悲劇裡,我們也見到了邊城人的正直與熱情,面對生活的不幸時努力掙扎起來的勇氣,他們的人生的形式也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以說,邊城的悲劇,卻定格出了生命的莊嚴與美麗。

  《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出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地回味。看著邊城的至真至善,這能不令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豔羨?今天,人與人之間雖然沒有了空間距離,但心裡的距離卻是那麼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的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讚歌應該成為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淨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迴歸自然、善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