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有什麼特點

  德國古典哲學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最後的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

  德國古典哲學發展過程

  德國古典哲學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獨特條件下產生的。當時西歐正經歷著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從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德國也面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但由於德國經濟的落後和政治的不統一,新生的德國資產階級極為軟弱,它雖然嚮往資本主義制度,卻缺乏勇氣和力量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統治,傾向於自上而下的改良。作為德國資產階級利益和願望的理論表現,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它的辯證法,反映了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劇的社會變化,但也表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它的理論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哲學特點

  德國古典哲學廣泛吸收了以前哲學家[2]們的思想成果,對它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以R.笛卡爾和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17~18世紀英法經驗主義學派和啟蒙運動學派、德國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和以G.E.萊辛為首的啟蒙運動學派。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在總結前人哲學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並探討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學問題,把哲學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但是,德國古典哲學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康德是二元論者,費希特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另有一種意見認為費希特後來已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費爾巴哈則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

  然而德國古典哲學又有其內在的首尾一貫的發展規律,康德開始了德國哲學的革命,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努力,最後由黑格爾集德國唯心主義之大成,完成了包羅永珍的哲學體系。到了費爾巴哈,德國哲學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費爾巴哈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同時也充分暴露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礎上已不可能繼續前進了。這樣,德國古典哲學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宣告終結。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線索

  貫穿德國古典哲學整個發展過程的最重要的哲學問題,是關於思維和存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幾位哲學家對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日益深化。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提出並著重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各有偏頗,陷於不同的片面性,無論是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獨斷論”,或是D.休謨的懷疑論,都未能解決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因此應該尋找新的出發點,即在開始認識之前,應當首先研究人的認識能力本身和認識的可能性。

  康德承認在我們之外有某種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東西,他稱之為“自在之物”,亦即“本體”。這是他的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但是,他又認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樣,這在原則上是無法認識的,我們所能認識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而在我們心中產生的表象,即現象;而現象界卻離不開人們的先天的認識能力。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意識自己的創造物。這樣,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現象”之間劃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把人的認識侷限於現象界,從而把思維和存在形而上學地割裂開,陷入了不可知論。

  從這種觀點出發,康德建立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學說。在他看來,人的知識是由先天的知識形式和後天的感覺表象相結合而成的,這就是他所說的“先天綜合判斷”;在他看來,哲學的真正的關鍵就在於回答“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康德把認識分為 3個階段:在感性的階段上,人藉助於先天的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即時間和空間,把自在之物作用於感官而產生的感覺的混亂狀態整理出秩序,使之成為時空中的現象;到了知性的階段,人使用先天的知性的純概念或範疇對感覺表象進一步加工整理,使之帶有條理性和規律性,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正的知識;知性的範疇只能用於整理由感性所提供的現象,人也只能認識現象。所以當人們不滿足於知性所獲得的知識而進入理性的階段,試圖超越現象界去認識“自在之物”,如靈魂、世界、上帝之類的東西時,就必然陷於自相矛盾而遭到失敗。康德把思維和存在絕對地對立起來,認為理性無力去認識世界本身,人的認識不可能達到“自在之物”,認識的物件是藉助人的主觀意識、即先天的感性直觀形式和範疇而構成的。

  在他看來,帶有普遍性、因果性的規律並非客觀世界所固有,只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知性不是從自然界抽引出規律,而是為自然界制定規律。康德提出要根本推翻過去的一切認識都必須與物件一致的假定,而應該假定物件必須與我們的知識一致。這是用先驗唯心主義的觀點去解釋人的認識,把自然界和人分隔了開來。特別是,康德限制知識的範圍和貶低理性,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但是,在歷史上,康德的認識論對於推翻過去陳舊的形而上學、駁斥宗教神學的一切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來說,起了積極作用。他提出的一些重大的認識論問題,對後繼者也富有啟發性,推動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

  費希特[3]是在康德的影響下開始研究哲學的,但很快就對康德哲學感到不滿,提出了自己的所謂“知識學”的哲學體系。費希特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從右面批判康德哲學。他否認康德所說的“自在之物”,認為它是毫無意義的“幽靈”。

  德國古典哲學影響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宣告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直接繼承者,馬克思主義這一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把辯證法從他神祕的哲學體系的束縛下解救出來,同時又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核心。他們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闢了哲學史上的新紀元。德國古典哲學的巨大歷史意義在於它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前提,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德國古典哲學對以後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但資產階級哲學家們完全不能正確地分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精華和糟粕。他們曲解或根本拋棄辯證法,著重發揮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以及一切神祕和保守的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70年代的新康德主義者O.李普曼、F.A.朗格、H.柯亨、P.納托爾普、W.文德爾班、H.李凱爾特等人,出現於19世紀末的新黑格爾主義者F.H.布拉德雷、B.鮑桑葵、B.克羅齊、R.克羅納等人,都是直接從德國古典哲學出發,從右面來繼承和進一步發揮康德和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的。一些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例如法國哲學家科熱夫、伊波利特用存在主義去曲解黑格爾,力圖把黑格爾哲學和存在主義結合起來。

  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放映,它在哲學史上具有超越時代的理論價值,這就是集大成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學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總結,黑格爾對以往的哲學體系的總結,都標誌著西方哲學一次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