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為什麼負荊請罪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歷史上著名典故負荊請罪的主角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廉頗在趙國與其他四國聯合伐齊的戰爭中,立下大功而被封為了上卿。廉頗最後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推測他的原因,如下。

  他能夠自知有錯。為將者,大多驕傲和爽直。尤其像廉頗這種戰功赫赫的大將,司馬遷評價他是“以勇氣聞於諸侯”。在他看來,自己辛辛苦苦靠帶兵打仗、攻城野戰贏來了上卿之位,藺相如卻憑藉口舌之利、兩次出使就輕鬆得到,而且官位還在自己之上,所以就不滿不服藺相如,才會口出狂言。因此當他知道自己錯時,就承認錯誤。這對於為將者而言,錯就是錯,這沒什麼不可以承認的。

  他出於為國考慮。藺相如是出於先國難而後私仇的考慮,一直迴避廉頗,不與他產生衝突。而廉頗當初針對藺相如時,只是因為內心不滿,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等到知道後,愛國的他自然也會像藺相如一樣。廉頗愛國,可以從他晚年被排擠離開趙國,即使投奔他國也常常思念故國可以看出。

  他認同了藺相如。廉頗是不滿藺相如才要羞辱他,其實是他並不知藺相如的能力才不認同他的地位高於自己。而當藺相如一直迴避他,他對門客的解釋傳到他耳中後,他醒悟了,肯定了藺相如。因此,廉頗負荊請罪時,說自己是粗鄙卑賤,而藺相如是心胸寬廣。而等到藺相如原諒自己後,也願意與他結為同生共死的好友。

  廉頗負荊請罪背後的故事

  事情要從很久以前說起,趙王得到一塊非常珍貴的和氏璧。訊息被秦王得知,他十分眼饞,想要將和氏璧據為己有。秦王派使者去見趙王,說是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這塊和氏璧。

  趙王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大家都認為秦王只不過是想要騙和氏璧罷了,不是真心想要交換的。可是不答應,又怕秦國進攻趙國。趙王左右為難,這時有個人推薦了藺相如,讚揚他機智勇敢,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藺相如帶著趙國使者與和氏璧前往秦國,將和氏璧呈給了秦王。秦王對寶貝愛不釋手,可是對十五座城池沒有提起。藺相如知道秦王不願意交換,心生一計,對秦王說寶玉上有條裂縫,讓他指給秦王看。秦王聽了藺相如的話後,將寶玉交給了他。藺相如得到寶玉,便舉著它靠向柱子說,趙國誠心實意來交換,秦國卻沒有交換的誠意,如果秦王相逼,他就撞碎寶玉。秦王怕藺相如亂來,取出地圖,表明那幾座城池是用來交換的。藺相如表面上是妥協了,實際上讓人在夜間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在之後的澠池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了下來。藺相如讓秦王給趙王擊缶,在秦王拒絕之後,以命相逼。秦王只好聽從藺相如的話給趙王擊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了下來。在藺相如的幫助下,趙王維持了王的尊嚴。藺相如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被趙王封為相國,地位遠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之後就有了將相和的故事。

  廉頗負荊請罪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說明白點,就是老師在給學生上完課後,對這一節課的內容、過程、成果等方面的總結和反思。這一行為,以前很受那些教育學家的重視,現在許多教師也開始學會了這一點,得出了不少心得,也通過教學反思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就對《負荊請罪》的教學反思來看,老師們一般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劇本形式的課文,是新穎的,因此讓學生們瞭解和把握劇本是課程的重點之一。所以除了講述故事發展外,老師會給學生介紹劇本的一些常識,並且以該文為例,讓他們來其中劇本的戲劇衝突。

  二,課文篇幅雖短字數雖少,但人物被刻畫除了鮮明的性格。因此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老師會著重讓學生去把握文中藺相如、廉頗以及門客韓勃三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並對他們進行分析和理解。

  三,因為是劇本形式,所以需要表演出來才能更好地對它進行把握,也最有意義。因此有些老師會要求學生在課後朗誦劇本,甚至多人一組自己排演成小話劇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