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要從小培養,我們知道,一年級小學生學生年齡小,那麼該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良好學習好習慣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篇一

  ***一***及時提醒。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永續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還要注重提醒。當發現哪個學生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及時送去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是一下輕輕地愛撫,就會喚起學生的注意。

  ***二***樹立榜樣。在孩子們的眼裡,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學生耳儒目染,對其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學生的另外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模仿性強,還有爭強好勝心理,要多用小學生身邊的夥伴給他們做榜樣,激勵他們向小夥伴學習。

  ***三***恰當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覺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條金科玉律。”正確適當地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激勵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課堂評價要多樣化,要有針對性,語言要豐富,不要總是一句:“你真棒”。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一句表揚,或是一個小紅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篇二

  1.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要想養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邊學習邊做其它事。有的小孩總是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功課,這樣,學習不夠專心,注意力容易轉移。有的孩子精力不夠集中,家長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培養孩子用眼睛聽的習慣:在安靜之處,將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不管什麼話題都沒關係,每天進行一次。只要視線相連線,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聽,只要每天持續不斷,就能培養出很會聽“話”的孩子。

  另外,家長注意,有的小孩玩得最起勁時不要叫他,因為這正是他最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孩子在幼兒園以遊戲活動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到了小學,將被正規的分科課程代替,原來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變成了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和每天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能靜心地坐下來,開始的時間可以是20分鐘,以後再逐漸延長,不可操之過急,可以佈置一些小“作業”,如讓他看看畫書、畫些畫等等,做這些事時培養一心一意不講話,不時常站起來走動,認真做事的習慣。

  2.養成寫字的習慣

  書寫能力是學力的指標,有的小孩雖然話說得很流利,卻不太會寫字,有的小孩寫字速度很慢,如果老師出的生字練習多一點,他就嘮叨半天,到中高年級就可能討厭作文,這是因為思考力、想象力、文字表現力不足的緣故。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得訓練寫字,例如小孩放學後,總向家長敘述:“媽媽,今天在學校……”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家長也可以準備一個日記本鼓勵他寫下來,慢慢的,家長可以問他:“為什麼這樣呢?”“你怎麼想?”“老師怎麼說?”等等,讓他漸漸將文章擴大,加長。一年級的孩子喜歡使用學過的文字寫字,家長看過之後要誇獎他、鼓勵他、並慎重地儲存起來。***現在小朋友們還不會寫字,但是慢慢可以用拼音代替。***

  3.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

  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才能再玩;按時獨立思考完成作業;學會預習明天將要教的內容;做作業前先複習老師講課的內容;做作業時仔細讀題目;作業完成後認真檢查一遍;作業做錯後及時訂正等。為孩子準備一本作業記錄本,告訴孩子“記作業”是他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一開始可以照葫蘆畫瓢、拼音代替,但必須堅持自己記作業。

  4. 早睡早起,生活有規律

  一年級孩子大約需要10小時睡眠,家庭學習時間、遊戲時間、入浴、用餐時間都必須確定,過著有規律的生活。如果沒有休息好,就無法集中精神上課。如果生活沒有規律、零零散散,則孩子的內心也是零零散散、缺乏規律。

  生活有規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會孩子每天按著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以及每天的家庭作業,免得孩子上學時家長成為經常送學習用品的“鐘點工”。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開始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開始的時候家長要陪著孩子耐心的一起收拾;時間久了就讓孩子自己來完成,家長在旁邊監督;到最後就不需要家長,孩子自覺地收拾自己的東西。可先給孩子做示範,手把手地教他,再讓他重複著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賴父母了。

  5. 必須限制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機的時間

  長時間看電視的小孩,會流利地和人交談,具有協調性。但問題也很多,很多調查都指出,看太多電視會帶來負面影響。有報告指出,看電視的時間越短,提出問題的積極性越佳。因為小學生聽看的節目,以娛樂性質的節目居多,不需要像讀書般認真思考發揮想象。只是一直坐在那兒,看著不斷變化的畫面,感到有趣而已。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被動的性格,持續盯著電視看的小孩,的確缺乏集中力,會變成不安定的小孩,這類孩子缺乏感動心的傾向,不大會思考問題。“電視兒童”總顯得沒有活力,因此有些學者還主張,12歲之前的小孩不應該看電視。原則上不要邊看電視邊用餐、聊天,每天限制時間,而且規定完成功課才能玩,節目內容也必須注意,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針對節目內容充分交換意見。

  6.文字與演算的練習本要認真準備

  讓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如果家長把不要的紙拿來當小孩的草稿紙,演算紙,小孩會認為反正扔掉,亂寫也無所謂,自然無法養成規規矩矩寫字的習慣,因此,為孩子準備好筆記本,演算本,可以把能寫字的廢紙裝訂好在讓孩子使用,讓孩子方便書寫,養成認真寫字計算的習慣。選擇功能簡單、設計不花哨的文具,避免孩子上課分心。不要將剪刀、刀片等帶到學校,以防受傷。

  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篇三

  一¸培養孩子集力做事情的習慣。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要求孩子專注,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有的小孩總是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功課,這樣,學習不夠專心,注意力容易轉移。可以採用讓孩子用眼睛聽的習慣培養他們集中精力,如:在安靜之處,將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不管什麼話題都沒關係,每天進行一次。只要視線相連線,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聽,只要每天持續不斷,就能培養出很會聽“話”的孩子。經過訓練,現在孩子回家後很快集中精力完成老師面置的作業。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為家長著先要起表率作用,自己沒有讀書的習慣,強求孩子讀書很難以理服人。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閱讀習慣跟隨並影響人的一生。閱讀不僅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課外讀物,如童話¸寓言¸科普書籍等。孩子喜歡讀書,養成讀書習慣,可以培養聽力¸理解力,成為“聽話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如果孩子不喜歡看書怎麼辦?專家認為,這需要家長們的耐心。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小學一年級還是幼兒園的延長教育,所以家長說給他聽¸念給他聽是有必要的,最好念孩子自己想看的故事書給他聽,不要強迫孩子接受大人的選擇,不喜歡讀書的孩子, 多半討厭看見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家長可選擇適合幼兒的圖畫書,字型要大一點的,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節念給孩子聽,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讀,並鼓勵孩子把讀後的感受說出來。無論孩子最後說的如何,都對他表楊和肯定。長此以往,閱讀終將變成孩子的日常習慣。

  三¸培養孩子認真書寫的習慣

  不要認為書寫只是形式,對學習沒有多大影響,書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書寫者學習態度¸學習質量¸甚至個人素質的評價。書寫能力是學力的指標,一個能夠認真對待書寫的孩子,往往也能認真對待學習及其他許多事情,還能促使其養成凡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提高孩子的整體素質。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得訓練寫字,家長可以準備一個日記本,當孩子放學後向家長敘述:“媽媽***爸爸***,今天在學校……”時,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也要鼓勵他寫下來,慢慢的,可以問他:“為什麼這樣呢?”“你怎麼想?”“老師怎麼說?”等等,讓孩子漸漸將文章擴大,加長,一年級的孩子喜歡使用學過的文字寫字,看過之後家長要誇獎孩子¸鼓勵孩子¸並慎重地儲存起了,這有利於培養孩子認真書寫,認真做事,認真做人的習慣。

  四¸培養孩子養成有條理的習慣。

  學習用具的收拾要有規律,書本存放在書包或書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業要預先安排好時間等等。東西存放無規律,要用時東找西找,心煩意亂,極易影響學習情緒:做作業不講條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效率就低。

  五¸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孩子學習上有困難請求家長幫助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應用熱情的語言鼓勵孩子自己“試一試”。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時,也不能包辦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啟發,使他能在你機智而不露痕跡的引導師下,覺得是靠他自己了的力量完成的,讓孩子嚐到勝利的甘甜,對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個問題的挑戰。

  六¸培養孩子及時改錯的習慣。

  讓孩子準備一支紅筆。隨時改正自己練習本¸試卷上面的錯誤,以鮮豔的紅色加深錯誤在腦海中的印象,然後用一個本子,將這些錯誤收集起來,用“錯別字舉例”¸“錯題彙編”等形式分類記載,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現類似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