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老舍的文章

  老舍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長篇小說創作登上中國文壇的。你眼中的老舍是怎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我眼中的老舍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我眼中的老舍》

  老舍先生說過“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在鋒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會生鏽。”是啊!有時候長久不練也會變得生澀。而老舍先生卻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應該向這位文學巨人學習嗎?

  老舍先生雖然生到一個貧困的家庭,但是老舍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是他第一位老師,老舍先生平易近人、節儉、與人和善、從不敷衍‘這都不是他的母親傳給他的嗎?這位母親是改變他一生的英雄。

  老舍先生也是勤勞的,對什麼事都非常的認真,老舍先生有腿病,但是,老舍先生還不辭勞苦的養花,養花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卻覺得很有意思。還說“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老舍先生他用一個作家安生立命的最可寶貴的文學作品,把世間美好永遠的留給人們。讓我們的靈魂昇華,使我們的情感激盪,這就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平民寫家—老舍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

  篇2:讀書老舍的書

  冰心曾這樣讚歎過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嚮往與希望。”我想著這句話,看了《老舍》這本書。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區小楊家衚衕的一個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喪父,生活清苦,讓他從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對母親也是特別的孝順。讓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堅貞不屈,堅不可摧的頑強意志。當他面對著凶殘、毫無人性的敵人、黑暗的腐敗社會的時候,他從沒低頭,不被壓抑住,堅決與他們抗爭。他以自己寶貴的生命為沉重的代價,為人民寫了一本本充滿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扛鼎之作。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七七事變”的時候,書上介紹說,那時,祖國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難。老舍一個文弱的書生,但他用筆做武器,著寫了《劍北篇》,裡面熱情地讚頌了邊疆軍人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抗戰到底的決心。在這場戰爭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

  老舍是個廣交益友的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許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張恨水、豐子愷等。他們在一起,不恥下問,一起探討文學方面的瑣事,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喜歡與他交談。

  我真想像老舍那樣,語言雖然平凡,但卻用得很精闢,恰到好處,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學習。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將來一定能和老舍一樣出色!

  篇3:老舍與北京

  我看見祥子手裡撥弄著現洋,心中盤算著買車,嘴裡唸叨著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車黑漆漆的車身、亮晶晶的瓦圈,閃著光;我看見王順發忙著擦桌子碼茶碗招呼客人,手裡拎著老北京的大茶壺,壺嘴徐徐吐著水霧;我看見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紅,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兒爺昂首挺胸,老太爺微笑點頭;我看見沙子龍直視眾徒一言不發,心中暗道:“不傳!不傳!”堂前老北京那隻鏢局長槍,靜靜倚立牆角,與主人遙相呼應……

  讀老舍先生的書,彷彿被書中人物引領著,遊覽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氣息,欣賞北京的色彩,聆聽北京的節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啊!

  那是老北京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語,激越鏗鏘,餘韻悠長;如一壺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無窮。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飲食——“良鄉的肥大的栗子,過了砂糖在鍋裡‘唰唰’地炒著,連鍋下的茶煙都是香的”,“高粱紅的河蟹,用竹簍裝著,沿街高聲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在酒樓裡,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只有老北京才會有如此誘人的風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領略得如此動情傳神!

  老舍先生雖然祖籍山東,可他卻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更無比地愛著北京。他愛老北京的一切,正如舊曆年張貼的年畫:喜慶、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氣;細緻、精巧,更傳達著文化的氣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對北京的無比熱愛,描繪出一個真實而又理想的北京,一個現實而又詩意的北京。於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徵、北京的符號。

  老舍先生出過國,留過洋,他自然懂得時代終究會推動“老北京”變成“新北京”,這是一種欣喜與哀婉交織的複雜情感。這種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歡逛八面槽、大柵欄、琉璃廠,可他也惋嘆“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店鋪都會消失”。正因為此,老舍先生在新時代北京的舞臺上,努力創造著新北京的語言和形象,創造著新北京的符號。

  於是,作為北京符號發現者、熱愛者和創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為了北京歷史與現實的,北京人眼裡與心中的,一座永恆的豐碑。